时间:2014-08-07 20:51:42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 作者:余红举
只有掌握了信息化这把“金钥匙”,供求关系才会趋向平衡,农民才会在市场上少受损、多受益
前些时候,笔者接到了两则采访信息:一是南昌市进贤县白圩乡的果农因“有货无市”,上万公斤上等翠冠梨烂在果园里;二是抚州市崇仁县白陂乡的姜农面对“姜比肉贵”的行情,陷入“有市无货”的窘境。
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是笔者到达进贤县一些果农的梨园时依然吃惊不小:漫山遍野弥漫着梨子腐烂的气息,每棵树下烂梨成堆,树上已难寻两三个好梨。“以往这个时间段,树上的梨基本都摘光了。”果农袁飞愁眉苦脸地说:“现在跟以前的关系户打电话,让他们来装梨,要么不接电话,要么直接回绝。滞销的梨子在经历了几场大雨后,像得了传染病似的成片腐烂。”
距进贤县100公里之外的崇仁县白陂乡,是我省生姜的主产区。今年,生姜的市场价格节节攀升,而姜农们却无姜可卖。姜农老袁摇摇头说:“去年销路不畅的时候,生姜就烂在地里。今年没什么人种了,却没想到生姜的价格飙涨,愁啊!”
无论是“有货无市”还是“有市无货”,其中折射出的都是农产品滞销的大问题。笔者所采访的两地,交通相对闭塞,信息流通不畅,有的农民销售农产品甚至全靠一张嘴吆喝。明年种什么?要种多大的面积?面对这些问题,农民的决策依据往往是去年的农产品价格,其结果要么是蜂拥而上、盲目地扩大某个品种的种植规模,要么是心灰意冷、大面积地改种其他品种。这就是所谓的“大小年效应”。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5月,“特色中国·江西馆”正式在淘宝网上线,上架产品2000余件,其中农产品占85%左右。自投入运营以来,该馆网络累计销售额已超过2亿元。由此看来,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产品滞销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消费者需要大量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许多农户又缺乏相关的市场信息。要使“滞销”转为“畅销”,信息化正是一把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当前,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农产品要实现稳产、增产,问题并不大,成问题的是增产能否给农民带来增收的实惠。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农民及相关服务机构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在非常必要。通过专业化的信息平台,把市场信息直接反映到相关的农业合作社或农户那里,农民根据市场信息对自己的种植品种及规模进行及时调整,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就不会普遍出现了。
近两年来,不少媒体都在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不遗余力地帮助农民销售滞销的农产品。今天卖“爱心冬瓜”、“爱心辣椒”,明天卖“爱心莴苣”、“爱心梨子”……传媒力量的介入,的确为一些农户解了燃眉之急。但是,农产品滞销并不是个别现象,媒体的帮助非常有限。对广大农民来说,只有真正学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引导农村产销组织自主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站,积极开拓农产品外销市场,才能从根本上打开局面。建立多样化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网络营销,无疑是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信息化这把“金钥匙”,供求关系才会趋向平衡,农民才会在市场上少受损、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