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海口棚改之海甸溪北岸:城中村变身\"新城区\"
时间:2014-06-18 13:17:18  来源:人民网  作者:宁远 

    人民网海南视窗6月18日电(记者 宁远)驱车从海口和平桥进入海甸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现代化的建筑群,如果不是仔细观察,你可能根本无法区分哪一些是商品住宅,哪一些是安置房。没有人会想到,仅仅在五年之前,这里还曾是一片破旧、凌乱的渔村。

    这里是海甸溪北岸,是曾经被遗忘在现代都市中的渔村,但现在,经过五年多时间的改造,这里已经成为现代化滨江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成为海口的一处亮丽风景线。

    和海甸溪北岸一样,随着海口市棚改工作的逐步推进,玉沙村、镇海村、长堤路、朱云路、滨江新城起步区等一个个曾经的城中村、棚户区已经蜕变成为海口的“新城区”,原城中村、棚户区的居民们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被遗忘的“现代都市中的渔村”

    海甸溪北岸是海口最早的老城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海口市最初的雏形源于海甸岛。早在汉唐时期,岛上白沙门一带已有渔民居住。唐代在这里设白沙津为琼州城的外港,设有古渡驿站,也曾有过繁荣。宋代以后,海甸岛开始走向萧条,岛上居民渐渐越过海甸溪,南移至现今海口市中山路一带,形成街市。海甸岛渐渐被沼泽、水塘所占据,成为被人遗忘的土地。

    而留在海甸岛上的居民,大多也都依海甸溪而居。直至1970年代末,居民仍集中居住在海甸岛东片地区,主要是人民桥附近的一路和二路的沿海甸溪一带,其他地方基本上荒无人烟,那时候海甸二路以北几乎全是水洼之地。1980年代中期,今日海甸岛的轮廓方初步显现。

    海甸溪历史上滩涂广阔,有丰富的鱼、虾、蟹、蚌及水鸟等资源,且村庄又靠近港口、码头,因此,打渔、拣拾水生物等成了村民的生计。而沿着海甸溪,有很多个小码头,那个时候是海口货运的水运要道。从内地运水泥、沙子、小货物,通过海甸溪港口到达海甸岛,再从海甸岛运往海口市区。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甸岛一度迎来了开发高潮,在原来较为荒芜的海甸岛北部海滨地区,大学建成了,酒店开业了,楼盘开盘了……但在海甸溪北岸,却是一片宁静,这里的居民依旧在这条小溪之畔,一如既往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随着时光的推移,陷落于高楼大厦之间的这些城中村与周围的精致越来越不协调,有人曾这样描述:“从长堤路或是和平桥上望去,一片低矮青黑瓦房座落在海甸溪北岸,看不出有序还是无序,与对岸这边长堤路上行驶的车水马龙和现代气息十足的都市楼房,形成鲜明对比;或是在那一片青黑瓦房的后面和旁边,冒出的一栋栋小楼房,还有那停泊在溪边的打渔船,仿佛在告诉从没到过海口的客人,这是现代都市中的渔村……”

    当然,不协调的地方除了高低错乱的民房之外,还有来回游走的商贩,满地乱流的污水,成堆发臭的垃圾,以及各种各样的治安案件。

    新社区里的新生活

    和玉沙村一样,对海甸溪北岸的改造很早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顺利启动。作为被列入海口旧城区改造的重点区域,早在1990年代,海口市有关方面就曾提出将海甸溪沿河岸向北200米的建筑全部进行拆除,由一家公司来进行开发,并成立了长堤路沿江一路拆迁指挥部,当时已陆续有一些居民搬离海甸溪边,迁往安置小区居住,可是在被“安置”了10多年之后,很多人发现拆迁改造还是件没有影的事情。甚至有些居民搬走后,房子倒塌了也没人管。有人用开玩笑的口气形容政府的拆迁改造工程是“光打雷不下雨”。

    但“光打雷不下雨”并不代表永远不下雨。

    2008年5月,随着海甸溪北岸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海口市政府原则性同意和旧城改造拆迁前期工作的基本完成,海口市宣布海甸溪北岸拆迁改造工作正式启动。7月20日,在过港村,一阵鞭炮响过后,伴随着挖掘机隆隆的轰鸣声,一幢8层高的楼房开始拆除,由此拉开了海甸溪北岸旧城改造正式拆迁的序幕。

    2009年7月7日,旧城拆迁完毕的海甸溪北岸东侧260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由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进行整体挂牌出让。广州璞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2家海口企业、1家上海企业参与这次竞买。挂牌出让的起始价为3122.68元,竞买过程4家企业竞争十分激烈,最后广州璞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每平方米4875元,总价约为8.47亿元的价格成交,比起始价高出约3亿多元。

    作为海口市拆迁面积最大、涉拆人口最多的旧改项目,海甸溪北岸旧城改造涉及面积约1509亩,涉拆8985多户、3.26万人,涉及被拆迁户8985户。为尽快安置被拆迁户,海甸溪北岸安置房建设采取“边拆边建”的办法推进,计划建设12个安置小区,8000多套安置房,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2010年下半年,用于安置海甸溪两岸旧城改造被拆迁户的水岸阳光A、水岸听涛、水岸金都等一批安置小区陆续竣工。9月19日上午,海口市海甸溪北岸旧城改造东段居民回迁交房仪式在海口市海甸二东路水岸阳关A座安置小区前举行,首批拆迁户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新房钥匙,并陆续搬进新居开始了新生活。

    “城中村”变身“新城区”

    由于有了玉沙村和海甸溪北岸旧城改造项目这两个成功案例作为范本,海口市自2010年之后陆续启动的镇海村、朱云路、滨江新城起步区等棚改项目均十分顺利。随着一片又一片城中村和棚户区的推倒重建,一个又一个让原住民和外地游客都耳目一新的“新城区”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海口市近年来以城中村为主的棚改是比较成功的。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建成面积迅速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都市里的村庄”。在城中村的内部,通常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以低矮拥挤的违章建筑为主、环境脏乱、人流混杂、治安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游离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成为了都市的“伤疤”和“肿瘤”。其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已经跟不上村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求,无疑需要加以改造。

    自2002年海口和琼山两市合并后,新海口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出现了新城包围老城、城市包围农村的现象。据统计,目前海口市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有各类棚户区296个,棚户区内建筑密度大、人口密集、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居民就业难,各种问题突出。

    海口市棚改办有关负责人说,经过多年城市的发展后,海口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城市,但离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还有一定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原来的村庄仍然与城市本身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村中有城、城中有村”的现象。而通过改造城中村、盘活土地资源,挖掘旧城的潜在价值,打造全新的现代化居住空间,带动商贸、物流、金融、信息等产业发展,实现城市建设的飞跃,必将大大地提升省会整体形象。

    如今,随着海口市区棚改步伐的加快,这些城中村一如蝴蝶般破茧而出,正在集体实现着一次美丽的“蜕变”。通过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不但可以改善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居住环境及村民自身及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还能改善整个城市的面貌和完善城市的道路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原来蜗居的城中村和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彻底改变了人居环境,促使群众转变了生活方式,使广大群众融入到现代城市文明,共享了城市发展成果。改造后实现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使得海口这座年轻的省会城市正一步步接近自己“最精最美”的愿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