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境外媒体对中国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及水污染情况进行报道,并关注我出台的多项治理措施,相关评论如下:
新环保法“令人振奋”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4月25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24日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污染者加入按日计罚、行政拘留等多项严格惩治措施。对修订后的环保法加入多项严格惩治措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新措施“令人振奋”。环保法确立了环境信息公开以及公众参与程度,“在这方面还算是很进步的”。
公布土壤状况获肯定 美国《纽约时报》4月21日报道:中国两家政府部门上周联合发布了有关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公报。著名的土壤专家陈能场表示,通过确保相关问题不再是“国家机密”,此举有利于中国的环境。目前,污染是中国政治上最敏感的话题之一。面对环境退化,以及使得这一问题难以解决的腐败与透明度缺失,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2014年早些时候,李克强总理宣布中国将“向污染宣战”。陈能场称,下一步应是国家给民众提供途径来了解自身居住地的土壤质量。
水污染状况甚于雾霾 美国彭博社网站4月20日报道:最近,中国政府誓言采取严厉措施清除雾霾,但更大的问题可能在于其有多大的决心净化水源。受污染的水对中国人构成的威胁比肮脏的空气更大。很大一部分中国人表示对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感到“极度担忧”。受污染的水比空气污染更难评定。这需要彻头彻尾的改革。例如,新的环保法可能包含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但如果中国环境保护部不能被赋予更大的权力,即便修订了这样的法律,作用仍不大。改革的另一大阻碍是很多官员对招募普通居民和环保组织防止污染的做法感到不适应。
污染令民众对政府不满 法新社4月23日报道:官方媒体报道称,中国近六成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这凸显了中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无论是将水烧开饮用,还是购买瓶装水,中国很多民众已经在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中国数十年的经济增长已经引发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国大面积地区不断出现雾霾,水资源和土壤都遭到了污染。污染已经成为民众对政府不满的一个主要原因,有时会引发抗议。中国3月宣布,将向污染“宣战”。但专家警告称,既得利益者将令措施难以推行。
城镇化应做到环保先行 美国《洛杉矶时报》4月21日报道:李克强总理希望使中国经济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并将城镇化作为对策。但城镇化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为确保城镇化的成功,政府必须采取多项措施保护环境。政府应规划建设密度更大的城市,而不是简单扩大城市规模;出台本土房产税政策。为使城市清洁,适宜居住,需要建立高效环保的公共交通系统、中水回收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必须改变官员评估标准。最紧迫的是,北京必须实施结构化改革,中国环保机构的权威过于薄弱。雄心勃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旨在通过扩大城镇中产阶级来发展经济。但城镇化只有在不引发对环境更深、不能挽回的损害,并实现预期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