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江南,正是赏花时节,于是说起了“花节”——上海的“花节”知多少?据说先后共有18个之“多”,上海樱花节、上海桃花节、奉贤菜花节、金山百花节、松江兰笋节……“简直让人挑花了眼”。于是有识之士就惊呼“18个花节‘轧闹猛’”了,于是就提出要统一于一个“白玉兰花节”来解决“多而散”的问题。
花节确是散的,18个花节,有市郊各区的主导,也有全市层面各个方面的操办,“遍地英雄”,才有了“百花齐放”。这符合“花”的规律,不同的时节,花开别样,不同的地区,更是花色各异,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不同地域的七彩纷呈,能“统一”成一个“花节”么?至于一个“多”字,君不见花节时分,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恐怕“多乎哉,不多也”,还是市场说了话。
在我们有些人的嘴里,例如“统一”、“统制”这样的爱好,几乎成了口头禅。比如新兴业态刚刚露头,就要急忙“纳入正轨”;又比如社会各方一有积极主动,就要“统一”起来;再比如刚刚轧了一点“闹猛”,就要“治理整顿”,总之凡事都要“统一”,要靠人为的“统筹”。多少年来的计划思维,使我们有些人不明白多样化是事物的常态,多元化是市场的本相,让各色人群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涌流,才是最好的“双百方针”,才是最大的生产力啊!
“花节”属于文化旅游产业,由此便想到了文化创意领域。创意也好,创新也罢,都是一种“头脑风暴”,更多的需要个体的思维和个性的张扬,需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千万不能干预过多“组织”过度,文化创新往往是不能“统一”的,也是不宜“统制”的。如果说,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对于经济已是一种阻碍,那么对于文化,就更是一种禁锢了。文化创意,就要一点“多而散”,就要轧一点“闹猛”,甚至还要容忍一点“无序”。动辄要“统一”,时时要“统制”,就违反了文化的规律,也违背了人的独立思维和自由发展的规律,这正是文化繁荣的大忌。这个道理,就不止于18个花节的利弊是非了,而是说,我们的某些习惯定势要改,那些根深蒂固又不合时宜的观念更要移易。
18个花节,会不会“统一”成一个节?这要看市场。也许有的花节会联袂而出,会牵手而行,甚至会融为一体,但这决不是人为“统制”的结果,这是市场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优胜劣汰、择善而从的市场取向和市场力量。市场有其最大的优化作用、最好的选择机制,强扭的瓜不甜,还是收住“闲不住的手”吧,更不要去当“千手观音”!
这篇小文所说,当然不只是区区一个花节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