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家住南京盐仓桥东街的一名空巢老人莫名其妙地向邻居门口泼开水,此举引起邻居恐慌便报警。民警到场后通过交流,发现老人内心孤独,情绪上有波动。当天夜里,民警陪老人说话两个多小时,直到老人困倦入睡。(2月25日《扬子晚报》)
还记得“百万寻狗”的曹老师吗?还记得河南洛阳一对空巢老夫妇在出租屋内去世的独死悲剧吗?如今这位莫名其妙向邻居门口泼开水的空巢老人正用另一种方式宣泄着内心的空虚寂寞,这也如同一面镜子,将老龄化社会中的种种现实困境与短板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早在1999年,我国已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预计“十二五”期末,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由此可见,关爱“空巢”老人既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常回家看看”的入法,将子女的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可是并没有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明显改观,“空巢之痛”依然没有得到根治。
笔者认为,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是根治“空巢之痛”的根本之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儿女把物质给予作为尽孝、尽责的唯一方式。但是,住洋房、穿名牌并不代表老人的富有,其实,现在大部分的老年人不缺物质上的保障,而是精神空虚。哪个老人都想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而如今能真正享受这天伦之乐的老人恐怕寥寥无几吧?笔者呼吁天下子女,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爱,尽管您再忙、再累都要常回家看看,因为您的父母正翘首期盼着您的归来。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我国已建立老年人服务体系,随着“空巢”老人基数不断增多,我国养老事业面临的挑战也将持续加大,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发散思维,采取多种措施来填补老年人精神上的情感缺失,让“空巢老人”不再在精神上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社会各界可以组织和招募“敬老、爱老”志愿者,与老人聊天、陪老人吃饭、听老人讲故事、建立老年人活动交流中心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社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