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户籍制度改革须配合城镇化建设
时间:2013-12-21 11: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曹华飞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单向度事件,户籍上所附着的城乡、区域差距,以及不同群体的多元利益诉求,使得户籍制度改革存在诸多难题。建成新户籍制度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需要置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语境之下。

    日前,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的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关于“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法非常重要。目前,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只有35.3%,远远落后于土地城镇化水平,根源之一即是长期以来的旧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不但成为农业人口顺畅转移为城市人口的重大障碍,而且积累了较深的社会矛盾;在人口向城市迁徙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人口急剧减少,城市中则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处于夹生层的农民工群体,成为社会管理难题,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半城镇化”现象。

    无论是从投资、消费需求的拉动,还是从产业结构调整变迁角度来看,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向城市的适度集中,都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渐进式、分层化的改革很有必要。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入手,以“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为路径和要求,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而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单向度事件,户籍上所附着的利益,城乡、区域历史性差距,以及不同群体的多元利益诉求,使得户籍制度改革存在诸多重点、难点问题。改革犹如啃硬骨头,要攻坚克难,顺利推进,就需要在系统性、协同性方面进行考量。当前,“城镇化不是大拆大建”“农业人口市民化不是赶农民上楼”等正在成为普遍共识,落实到制度设计上,新户籍制度必须有其他方面的制度配合和全局建设,如财税设置、公共服务、医疗服务等。

    应该注意的是,第一,开放的户籍更需要配套的公共资源配置,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然带来巨大成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自身在成本分担上更需要科学合理设置;第三,人口流动必须以合法稳定的居所、职业为依托,并应该保证双向、多向流动通道的顺畅,相应地,人口管理的创新、土地流转的合理化,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建成新户籍制度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需要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语境之下,唯此,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