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11月21日电 (许梦曦)记者近日从四川省文化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20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596个,成为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自2010年至2012年,四川省人均文化事业费由17.89元跃升至30.04元,排名从全国第23升至全国第18。2012年四川公共文化投入进步指数全国第一,公共文化投入人均进步指数全国第二,公共文化服务进步指数全国第三。
早在2010年,四川在全国率先把文化纳入民生保障范畴,首次将文化体育工程列入全四川省十大民生工程。同一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外请“智囊”专家助力创建加速提升
既是首批,又是示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该如何创建?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如何让创建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借助“智囊团”之力,这是四川在创建中摸索到的答案。在创建过程中,四川省文化厅整合各方资源,成立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建立专家联动机制,邀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和高校、社科院专家参与共同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除了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创建期间,四川省文化厅多次安排将成都、攀枝花、泸县以及南充、达州、乐山等地的相关人员送到全国各地进行学习和交流,为提速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经学宝”。
“软提升”带动“硬投入”四川省公共文化大跨越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受益的首先是当地老百姓。
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充分调动了各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国家投入成都、泸州、攀枝花三地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经费1500万,有效撬动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投入资金6.42亿元(成都5亿,攀枝花1.3亿,泸县1200万),有力地促进了三地公共文化的提档升级。其中成都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财政预算全覆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财政分级预算保障机制。
据统计,自2010年至2012年,四川省人均文化事业费由17.89元跃升至34.04元,排名从全国第23升至全国第18。公共图书馆由161个增至188个,文化馆(站)由4652个增至4800个,建成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四川公共文化示范区与示范项目亮点频现
在省会成都市,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全市所有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免费享用,文化惠民演出常年不断,基本建成全域成都“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方位、成体系地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全市公共文化财政保障经费达5.4亿元,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公共文化的“设施、人员、经费、管理”等根本问题,形成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标准支撑体系。成都还开设了100所以上的市民文化艺术学校,拥有千名以上持证上岗的文化艺术专业辅导员队伍,建成了上万人的文化志愿队伍。突出的成绩让成都成为了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是中西部唯一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
在攀枝花市,当地实施了“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投入1.3亿元建起了352个村图书室,解决了每个图书室每年6000元的运行保障经费,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西部民族地区率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泸州市的“泸县农民演艺网”,97支演艺队伍、3000多农民演员从田间走上舞台,成为“草根明星”,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南充市通过“反弹琵琶”的创新思路,积极构建以10大主题文化区、100个特色文化之乡、1000个农家文化大院、覆盖面积1万平方公里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达州市的“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服务交流平台建设”:以农村文化需求和供给矛盾为着力点,结合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创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和建设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活动方式,创新建设模式,实现了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
乐山市“文翰嘉州·百姓直通车”:依托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嘉州歌台飞莺、嘉州画派传承、嘉州讲堂承韵、嘉州古艺萌春四大地方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载体,传承嘉州文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从“内循环”转变为市场的“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