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料统计,2013届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创新高,达到699万,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人,因此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难?难在哪里?如何突围?7月9日上午,主题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难”的城市化茶话活动在住建部举行。围绕着这一热点话题,大学教师、企业家从教育体制、市场机制、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探讨。
嘉宾: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韩林飞: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
林秀伦:北京国伦海事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
林如宁:永清浙商服装新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
陈妍孜:北京方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培训中心项目负责人
李艳峰:汇思(人力)资源集团京津地区副总经理
话题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难?难在哪里?
李迪华: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在规划设计行业里面,今年是两难,一是企业找不到合格的人才,二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个现象背后折射出我们今天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没有用,而社会需要的人又找不到,所以,这是一个伪问题。第二,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过去15年来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失误的后果,我们把高等教育发展盲目地等同于大学升学率和追求高学历,所以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太多了,二是高学历的人太多了。高学历的人太多了之后,导致了企业用人成本增加,所以企业不愿意用这些人,从这一点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是个伪问题。第三,今天参会的嘉宾中有两位浙商,浙江人从来不愁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们天生具有很强的自就业能力、自创业能力,而我们今天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没有就业能力,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大学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学生根本没有办法走进社会去实现自己的就业。这就是我的观点,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韩林飞:我同意李院长的观点。我和李院长都来自大学,我们都深有体会,现在就业是一方面,教育是另一方面,这两方面的脱节非常严重,很多老师对实践、对社会不了解,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机关、管理部门,还是原来的思维定势,使得教育没有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进步。我们一直谈与时俱进,但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和市场的关系,现在看来越来越有问题。比如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很多老师没有实践经验,教建筑设计的,自己不做建筑设计,这样教给学生的实践知识就比较弱。第二,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庭教育是血脉式的家长制的,学校教育是长官意识制的,总在代替别人做事,代替别人思考,孩子总是“被教育”。许多孩子本来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爱好,比如喜欢动手做航模,可能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车工、高级技术人员,但家长要让他考大学,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培养人才的市场氛围和市场环境。孩子被上小学、被上初中、被上高中、被上大学,永远是被动的状态。即使大学选择的专业也是被动的,是家长选的。对这样的被动状态,他们往往感到很委屈。当自己可以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时,他们会很激动地说,这是人生当中第一次做自己的选择。可悲啊,多么可悲!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去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适应市场的意识,建立一套他们适应市场,对市场自我价值判断的体系。
如果大学毕业就当公务员,这就是对的吗?是出人头地吗?是好的吗?这么多年,还在粉饰学生去考公务员,一个岗位多少万人去争,这是社会的悲哀。为什么不能让毕业生自我创业?前两天有个报道,一位复旦大学毕业生,注册公司做包子,现在发展了150多家连锁店,收入超过三亿元。那么,他上这四年大学有意义吗?也许可以说他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如果四年前他有这样的机会开始创业,那么,他会为社会做多少贡献,解决多少就业?为什么非要把他圈到大学里来?为什么没有舆论来支持他?我想,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分配不出去的原因。
还有李院长说的学校扩招,各个学校不是要求扩招,也不是说有这样的人才需求,而是被扩招,是被动行政命令的结果,教育完全行政化,脱离市场,脱离实践,这是导致今天就业难的很大的一个原因。另外,教育的人性丧失,让孩子像书呆子一样,没有任何的创新能力,在高中之前就拼命学习,到了大学突然放松下来,失去了竞争力,没有顺应人性。现在的社会价值观有问题,这逼着大家都要走独木桥。可以统计一下,今年毕业的600多万学生,留在北上广的有多少,脱离北上广的有多少。毕业生都想去城市化率高的城市,强的地方,都不愿因去小城市、小城镇。都想找高端岗位,都不愿因去普通岗位。所以,当北大毕业的那位卖猪肉的先生见诸报端时,大家都嘲笑他还要去解救他。虽然说他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没有得到用处,但他自食其力,同样在为社会做贡献。其实,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本本份份地做工作,不违法,尊重社会的道德规范,就应该得到社会认可。
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说,上世纪 80年代,我们的政策是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那时候靠的是行政命令、国家计划,现在是市场经济,当一线城市的土地、人员成本都很高的时候,就应该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现在,中小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匮乏。我认为,如果积极发展中小城市,解决就业、人才培养等问题都可以很好地解决。
李艳峰: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就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我觉得最主要是缺少技能型人才,现在我们外包的很多企业都招不到技能型人才,招人很难,包括我们做的任何一家大的客户也好,像诺基亚等等。说白了,大学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到生产线上工作,而中职、高职、中专技校等毕业的学生又很少,并且他们的专业也不是很强,没有按专业去学习这些东西。这些就是造成现在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也就是说,两者得不到相互的匹配。
林如宁:我1991年大学本科毕业,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我应该属于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们那个年代就是那样子。现在突然发现对这个世界有点理解不了了。我看我女儿为了中考,就是天天做题。现在,大家都在抱怨,说本科变成了高中的延续,这就麻烦了,我们所有的人都成为这个过程被动的参与者,又是积极的推动者。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我们要让孩子上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否则就上不了好的大学。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孩子了。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孩子都很被动,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实际上,立国之本是人才,最近刘亚洲有段讲话,他说,美国最可怕的不是军队,不是硬件、软件,而是精英人才。我觉得,作为国家来说,应该有人才计划,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像大学,本科就得调整,像我学那么多理论,这么多年根本就用不上。孩子们也根本不是为了自己学习。我跟女儿聊天说,如果说现在你学习是为你自己,这句话好像不对,说你现在是为我学习,是为家长学习,好像也不对。我觉得人才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素质:一个是人的基本素质。中国人的基本素质特别难建立,随地吐痰是几千年了,短时间可能改不掉,但在道路上扔烟头、扔垃圾,这要让城市付出多少成本?我觉得这是态度问题,很关键,其次才是技能问题。
我们公司很想招大学毕业生,一般来说,通过一定考核进入公司后,我们花三四年时间进行培养,能干活就干,不能干就让他做点别的。可是,往往培养了两三年后,他们就离开了,因为现在变化太频繁了,技能跟社会的脱节,让他们必须不断跳槽来包装自己,大学生就拿单位去包装。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私人企业实在是伤不起。另外,很多本科毕业生,编程编了两三个月,却拿不出东西来。现在我们招的人,连大专都不是正宗的,有的就是高中毕业后经过培训的。我公司有专门管人力资源的,就负责招人、面试。这个工作是不能停的,往往通知一百个人,来面试的只有二三十人,再挑一下的话,概率就很小了。所以,招人让我很头疼,可是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说缺工作,所以这是舆论导向问题。希望通过城市化杂志这个平台,能够对国家的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提出一点建议。
林秀伦:我觉得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是不成功的,我很质疑教育产业化。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教育就是免费的,再往前,教育也都免费,现在教育改革后反而收费了。另外,小孩在小学、中学拼命读书,进了大学后突然轻松下来,人到了成年以后,能去很好地读书,却不让他去读了,还要让他掏钱才能做到,要知道,这时他们还没能力赚钱。另外,掏了钱还不给他教育,就为了考大学,过这个门槛。再看看美国的教育,进大学很便捷,想出来却很难。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更多人进大学的机会呢?而且,这样的高门槛造成进了大学的人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毕业后,尽管知识和技能还很局限,找工作的时候却高高在上,觉得自己是大学毕业生。我没读过大学,我也不看重学历,我看人只看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实际不实际,思想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我注重这一块,我认为我们国家也应该注重这一块。我认为,教育就应该免费。因为教育的成本有两部分,一是教室等硬件设施,土地是国家的,盖房子的成本很低;另一个是教师的工资,这也是国家给的,纳税人给的。像书本等学习用品,可以找几个企业免费提供。如果不收费,谁都可以上大学,就不会存在就业难了,而且每个人都会自由选择喜欢的专业,不想继续上了就去找工作。现在的教育体制不仅造成就业难,还培养了一批庸才,浪费钱财,所以,教育体制必须改革。
此外,我认为在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也是这样,应该免费看病,住房由单位供给职工免费住,不需要购买。这些都是国家体制造成的,要改革。不改变体制都是空谈,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
话题2:关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观点认为,两者的不平衡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院校老师在人才培养上是如何把握的?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企业招聘,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会被录取?最看重大学生哪些能力?
李迪华:今天我们教师就坚持一点,不能把不合格的产品抛到社会上,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很痛苦的,如果我把时间花在基础好、学习用功的学生身上,他们肯定可以出更多的成绩,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因为我只带研究生,我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基础差、思想已经被本科教育搞乱的学生身上,这对我来说非常痛苦。我之所以说我们学生不愁就业,首先一点是从教育这个环节上保证一点,没有不合格的产品,能出去的肯定都是合格的,基本做到这个,我不敢说100%,至少我们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刚刚韩老师提到一点,今天学生的不合格,首先是教师的不合格,今天在教师岗上的老师有两种情况,一种没有接触过社会,自己没有实践经验,还有一点是不负责任。不负责任有主观的原因,有客观的原因,主观原因是教师把很多精力花在赚钱上了,没有投入到教学。
还有一点,扩招导致老师工作量过重,没有心思投入到教学,没有时间讨论如何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这实际上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绝对没有办法解决的,就是教育要把人培养成人,意味着学生必须有独立的人格精神,自由的思考精神,还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而这三点在我们的教育里面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后培养出的本科生不但所学不多,而且脑子是混乱的,思维是混乱的,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不知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有标准才能做判断,不知道什么叫逻辑推理,使用的语言都是堂而皇之的,自己都不明白的一些空洞的理念,这是我作为一个教育者感到很痛苦甚至绝望的地方。
韩林飞:我同意李老师的观点。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点的就是独立的人格,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做任何事要有职业的态度或认真的态度,这样,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兴趣最主要。
李迪华:不是兴趣最主要,我对我的研究生从入学一直到毕业反复说的最主要的两句话是,首先你必须把自己当成年人,然后把自己当一个专业人士。已经到研究生阶段了,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成年人,还不知道把自己当作专业人士,一个有职业精神的人,这些东西还需要研究生老师拍桌子、砸椅子来提醒。今天我们的本科教育,别说企业家,我当老师的都痛苦到这种程度,你说那些企业还能靠这样的人来创造效益啊?我深深地知道企业家们的痛苦。
林如宁:所以,对我们来说,把一个人当三分之一用,这样,心态才会好点。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孩子一直长不大,在家里,父母、爷爷奶奶围着,是圈养的,不像我们小时候是放养的。他们没有成长的概念。像我现在在新疆做煤矿,我们的地质工作者,基本上都是大专或者本科毕业,我们的项目给他做了三年了,但是他们学了专业,在野外工作三年多了,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专业基本的认识,某些方面还不如我这个外行。我想,这些都与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制度等非常有关系。对于李老师的绝望,我觉得需要在高考体制、人才培养方向方面调整。就我们企业来说,招聘员工第一看重责任心,其次才是技能,因为技能是可以培养的。
韩林飞:除了人的基本品质之外,从专业角度来说,我一直强调让学生对专业要有兴趣。我曾经有个本科学生,当时已经大三了,他来找我,说学这个专业很痛苦。这个现象在所有学校都有,但又没有去诉说的地方,学生往往认为老师高高在上,彼此不可能成为朋友,其实这是错误的。在国外,学校专门有一个adviser,就是顾问,学生有专业的、生活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顾问,顾问会告诉你该怎么办,包括适不适合读这个专业。对于这个学生,我问他对什么感兴趣,他说对计算特别感兴趣,由于大学只有一年级可以转系转专业,所以,我专门找校长特批把他转到理学院。他的数学确实非常棒,后来又读了金融专业,现在在香港做精算师,相当厉害。他再次见到我高兴极了,很感谢我帮了他。从这件事上,我更坚信,只有找到兴趣,才能做好事情,否则只把专业当饭碗,那就只能庸俗,当然,庸俗也没什么错。
最让我们头痛的就是心比天高、眼高手低、对什么都不能深入研究的学生。还有就是像交大、工大的学生,有的高考成绩离北大就差个十分、二十分,心有不甘,始终找不到北。这种学生最可怕,心理很不正常,开动不了他对专业的兴趣爱好,不投入。
陈妍孜:从企业招聘的角度来讲,我们在招聘的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就是像韩老师说的眼高手低,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拿很高的工资,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从毕业开始,找工作就不停地跳槽。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面试都很好,他们看起来理论知识很强,我们是说不过他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还不如别人。我们希望招聘的是踏踏实实做事情、能扎下去的人,这就是我在招聘过程中最深的体会。
李艳峰: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也是看中能踏踏实实做事、发挥个人特长去做事的人,确实现在很普遍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的现象太严重了。
话题3:据麦可思发布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前景最看好的本科专业: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而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美术学,被认为是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调查数据显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这份报告说明了什么?
韩林飞:一个产业结构比较成熟的社会,各个专业的市场容量是一定的,学校的增长量也是一定的,学校会根据市场的量来调节专业的分配,每个专业的收入、每个专业的好坏基本上是稳定的。我们中国特别奇怪,不需要的专业学校拼命办,比如像艺术设计专业,每个学校都有。所以,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不叫学生了,也不是什么毕业生了。这只是为了解决学生上大学,学生被上大学了。同时,学校收钱,考分低的学生有学上,何乐而不为呢?可是,这是挂羊头卖狗肉,管用吗?到最后还是要报复社会。
林秀伦:如果教育免费,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现在为了钱,为了收费,就办这个专业,原因就在这里。
林如宁:对于这个报告,我觉得分析得有道理,前几年热门的东西,现在过时了,这还是和我们中国总是搞运动式有关。像报告中说到的地质学这一块,正好我们国家现在是断代,老的那批人现在快退休了,年轻的还没接上,我觉得这个专业前景很好。
李迪华:这个问题还是教育理念大家跟风的问题。父母把对子女的愿望变成对子女的寄托,这是第一。第二,大学不负责任,为了迎合社会的庸俗的需要,办大量的投入成本低、学生学不到真本领的专业,比如环境艺术,这是最典型的专业。全国有一千多所学校办环境艺术专业,因为这个专业是最不需要投入的,并且好像还真学了一点本领,原来画得不像样,现在像了,但是跟社会是完全脱节的。我们现在有大量类似这样的专业,其实一门课就能解决。
学校的不负责任还包括对我们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设计学的专业上,一直以来,建筑学专业坚持一点,什么都能做,后来变成城市规划专业什么都能做。以前,学建筑设计的人能做城市规划、空间设计,现在变成城市规划的人能做城市规划、空间设计。按理说,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结果发现,培养出来的人还是不适应实际需求。这三个专业同样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比如,城市规划要学社会学、空间设计、区域经济、战略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物质空间的规划,国土空间的规划,这是景观设计专业。在城市化领域,同样要把这三个专业分别定位好,发展好,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否则,我们这么多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风景园林专业,最后培养不出能够适应城市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我觉得,首先就应该拿住建部开刀,要重新定位住建部和城市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没有一个专业可以认为不经学习就可以什么都做,学建筑的可以做城市规划、做空间设计,学城市规划的可以做特质空间的规划,当然城市规划现在是本专业的没学好,学了一些花里胡哨的空间设计做图的本领,而做空间设计真正需要的专业基础又没有学好,现在的教育整个是拧巴的。
话题4: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是面对“最难就业季”,有什么样的建议?
李迪华:这个问题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有非常巨大的就业市场,这个问题要解决很简单,首先我们的学生,把自己当人,放下架子。作为人,我们永远面对的都是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当架子放下来、观念改变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我还可以做自己没有学过的事情,原来我还可以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原来我还可以做过去我认为做不好的事情,我现在都能做好。专业不重要,如果大家都这样去想,把自己当一个成年人,当一个有职业精神的成年人之后,什么事情都可以干。
我特别佩服浙江人,2001年,我去斯洛文尼亚,遇到一个36岁只有初中毕业的浙江妇女,她讲的浙江话我听不懂,普通话也只能听懂几句,我问她为什么出来,她说村子里的人都出来了,我也出来看看。我问她在这里做什么,她说在她姐的餐厅帮着带孩子、盯餐饮。2008年,我又到斯洛文尼亚,很巧,又碰到她了,7年之后,她居然自己当老板了,在斯洛文尼亚开了一家面积200多平米的餐馆,然后把她的亲戚也带出来了,生存能力特别好,这有就业问题吗?从这位浙江妇女的身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就业问题。
韩林飞:我觉得这涉及人的自我精神和自我实现精神,社会需要的是踏实肯干、肯奋斗的人,不需要高高在上、忽悠大家、作威作福的老爷们,这是一百年前鲁迅说过的话。解决就业难,我的建议是,大学生要放下架子,实际上不是就业难,是认识转变难。
李艳峰:针对我们企业用人方面的需求,我的建议是要适应社会环境。现在,很多企业搬出中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用工量达不到企业的需求,一方面,人工费用太高,另一方面,真正的产出却没那么高。
林秀伦:大学毕业生应该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有什么事干什么事,不要只盯着做公务员,一定要有志做企业家。另外,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很多毕业生宁肯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工作。所以,要改变的是人的思想。我们当初从家乡出来也是从小事做起,不断摸索,慢慢把企业做起来的。坐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什么也做不成。最近,我注意到家政这块很需要人,但很多人怕被看不起,不愿意去做,其实家政就是干办公室的工作,在单位机关坐办公室不也是做家政吗?只是好听一点罢了。
我认识一个老板,他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这个小孩很调皮,不想上学,到了国外后,也没去学习,一年之后,他辍学了,在美国开了一家公司。公司的产品是供给他爸的,他知道他爸总到美国进口这个产品,价格很昂贵,所以,他想在美国开一家。他爸并不知道,去进口的时候,采购说这个公司的产品好,价格也便宜。后来,他爸去拜访,才发现公司老总是他儿子。这是真实的故事,我听完了很受震动。所以,要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一定要去学什么,即使学了也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人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因为不懂才去学习,如果已经懂了,就不用学了,不是非要拿到大学文凭才能找工作。就业没有难的,难是难在现在的毕业生跟社会需求差距太大了,自身定位高了。
韩林飞:今年就业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不景气,企业用工少了。就业比率在国企、大型企业、包括政府公务员只占30%左右,真正的就业在哪儿,都在民企、中小企业,这一部分占到70%。应该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和民企的发展。
林秀伦: 现在,很多学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了很多不该学的东西,毕业后就让扔掉了,社会需要的基本技能,他们又没有,企业只好免费义务培训。现在税收这么高,对于企业来说,一般要用两三年时间进行人才培养,才能让他们胜任岗位需要。所以,在解决就业难问题上,国家可以出台政策,企业承担用人费用的30%,另外70%给予税收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