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宁法师,字戒净,礼从上圣下辉大和尚学佛,在厦门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与上学下诚大和尚处受比丘大戒。现任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香港普缘莲社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果宁大师以弘扬佛法禅学为己任,曾受邀在众多高校和企业广布佛法,并结合自己多年禅修的体会,提出“五观禅”的概念——将禅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禅是什么?
对于一些人而言,禅是与世隔绝的信仰;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它只是佛经中晦涩难懂的经文。在我们的心里,禅似乎太过高深,高深到我们无法触摸,无法理解。
然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很多时候会想到禅,那是因为活得很沉重。或许我们有了足够的财富,有了让人羡慕的地位,有了和睦美满的家庭,但我们依然不快乐。我们总觉得还有一些东西没有得到,我们需要得到,甚至有些时候,我们绝望无助,不知该如何面对自我。
这时我们会想起禅。参禅求佛。是我们祖先世代用以改变生命的方式。那么,我们参的是什么?求的又是什么呢?
有一个令大家津津乐道的故事。
一个人遇到了难事,于是他去庙中参拜观音菩萨。在菩萨面前,他把自己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希望菩萨能指引他改变生活。
在他虔诚祈祷的时候,另一个人也进来,对着菩萨参拜。这个人回头一看,发现前来参拜的这个人,正是菩萨自己。
这个人很疑惑,于是就问: “菩萨,你为什么拜自己?”
菩萨笑道: “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这就是禅。所谓参禅,其实就是参透生命;所谓求佛,其实只是反省我们自身。很多人参不透、悟不透,只是因为他们在求人,而事实上,没有谁能改变你,除了你自己。
我们的信仰,有三个层次的境界。有人认为禅毫无用处,因为他只是盲目求拜,要求佛给予一切。也有人非常虔诚,他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于是向佛祈求生命的智慧和解脱。但事实上,信仰的最高境界正是求己、修炼自身,将在人生中所迷失的、所丢弃的那个自己寻找回来,达到心灵的回归。正像很久以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的第一个感悟:原来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因此,众生皆为佛,参禅求佛,就是在参悟和反省我们自身。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参佛,但几乎每个人都以各种方式进入过佛殿。有些人在佛殿中一走而过,有些人深怀敬神之心。事实上,参悟禅道并没有那么高深,在佛殿中,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感悟的一切。道场中的那些佛像并不是神。每一尊都是我们自己,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的示现,那些佛像只是要告诉你。你也可以如它们一样高大坚毅,如它们一样修成正果。
进入佛殿,每一尊佛像都代表了生命的意义,代表我们可能迷失了的自己。我们不必祈求佛赐予我们丢失了的东西,只是在面对它们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做到将我们迷失的、最初的心灵,完好如初地寻找回来。
事实上,这就是禅。
禅,就在我们心中,也在充满生机的万事万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