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文物保护共识亟待修复
时间:2013-07-01 23:25:5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思辉 

    比修复一件件文物更重要的,是修复我们对文物保护的共识:要制定更有力的文物保护制度,并保证其刚性执行;要进行必要的文物保护常识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文物保护认知。

    面对上百万件需要修复的文物,故宫博物院拟邀社会人才进“宫”协助修缮。日前,“平安故宫”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项目启动,首批文物修复保养工作长达半年。文物修复是个精细活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且人才匮乏,故宫博物院首次邀请一批非遗传人进“宫”帮忙修宝,显然十分必要。

    其实,邀请社会人士参与文物修复并非新鲜事。香港修复义工计划就已经进行了13年,经过一定培训,许多普通人也能当文物“医生”,参与文物修复工作。这种“博物馆扎根社区”的做法,不仅弥补了香港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人才不足,而且增强了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效果显著。尽管相对内地而言,香港的文物资源非常有限,但香港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强。早在10年前,当地一项官方调查就显示“九成多香港市民认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

    而在内地,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依然默许甚至纵容以“发展”的名义破坏古建筑、古文物,并且时常以此自得。前不久广州金陵台、妙高台一夜之间几成废墟,萝岗古墓5座墓葬全被推毁,而这只是被毁古建筑、古文物之九牛一毛。

    从北京“梁林旧居”到南京故人古墓,从西安兴教寺到江苏千年粮仓,从大理唐代城墙到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营……拆毁古建的新闻最近接连见诸报端,让人们一次次心如刀割,也让读者有些“审丑疲劳”。拆除古建筑、毁坏古文物仿佛无法阻挡,法律、政府、媒体、公众似乎都拦不住半夜强拆的机器。

    虽然每一次对古建筑的强拆和损毁背后都有反对声音,但这种金玉之声还很微弱,文物保护的胳膊拧不过城市发展的大腿。去年,《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与公众生活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有待提高,地方政府在文化遗产(包括文物保护)活动、青少年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文化遗产宣传教育进社区方面的评价不高。

    历史文物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厚度。只有让民众对文物有更多了解和感情,整个社会的文物保护认识才能聚合有力,否则社会的文物保护认识就是割裂的、不对称的。这边是故宫邀请专家耗费半年甚至数十年修复一件古文物,那边是一些地方大手一挥,几秒钟就将一处屹立千年的建筑摧毁。

    因此,比修复一件件文物更重要的,是修复我们对文物保护的共识:要制定更有力的文物保护制度,并保证其刚性执行;要进行必要的文物保护常识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文物保护认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古建筑、古文物长存,才能对得起历史和未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