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张浦镇金华村十二年村集体收入上涨70多倍 村民生活方便如在城市
走读长三角城镇化(中篇)
城镇化就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就塑造了这样一个模型:既保留江南特色、环境优美,又要注入现代元素,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的功能需求,还要营造出生活富裕、家庭和睦的氛围。
目前,村里超市、便利店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样样都有,构筑起了10分钟购物圈、10分钟医疗圈和30分钟行政服务圈。
走进金华村,记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古典园林”式的公共服务中心,颇有苏州拙政园的味道;再往村子里走,环村河里碧波荡漾,没有整齐划一的街道,没有工厂和楼房,但这里的生活却十分方便。
村党委书记:
我们打赤脚跑出富民路
以前的金华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四面临水,交通闭塞。
67岁的王冬泉祖祖辈辈都是金华人,“以前村里与外界联系只能靠摆渡船。后来才修泥土路了,但一下雨整条路都很难走,去年水泥路又换成了柏油路,路也宽敞了。村口的班车每隔三四十分钟就有一趟往来张浦镇,到哪里都很方便。”
如今金华村的村级经营性资产已由2001年的50多万元增长到6500万元,十二年增长了130多倍;村级集体收入由2001年的不足24万元增长到1780万元。金华村已由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变为张浦镇经济实力最强的省级文明村之一。
张浦镇金华村党委书记汤仁青说:“金华村没有先天条件,只有靠后天的努力,我是土干部,就是打着赤脚也要带领村民走上一条致富路。”
2001年开始,村委会在村里建造标准厂房,“筑巢引凤”,使农民充分就业。村强还要民富,从2004年至今,村里先后成立了金华富民合作社、金华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一次次“投资”中,金华村不仅逐渐脱贫,还积累了物质财富,成为今日的千万元强村,2012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为25387元,预计2013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7000元。
特色城镇化:
住在村里也住在城里
王冬泉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很舒服,他给记者算了算一年的收入:自己和老伴两人每个月的社保养老金有近3000元;每年年底要腌制腊肉,通过村里的金华腊肉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这一笔收入有2万元;还有富民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的分红,“就连我的儿媳妇也拿到了分红,现在城里人反而羡慕我们农村户口了。”
十年前,金华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而十年来,通过引导、带领农户组织成立了三大合作社,农户实现了“入三社拿三金”(即:以资金入社拿股金,以土地入社拿租金,以劳务入社拿薪金)。
“现代化的农村,既要保留江南特色、环境优美,又要注入现代元素,村民过上好日子,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的功能需求,还要营造出生活富裕、家庭和睦的氛围。”这就是金华村村书记汤仁青心目中的现代化新农村模样。
目前,金华村开通了定点公交线路,同时,超市、便利店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也样样都有,构筑起了10分钟购物圈、10分钟医疗圈和30分钟行政服务圈。村民朱梅英深有感触地说:“原先我们出门购物很不方便,现在有了定点公交去城里很方便,和城里生活一个样。”
管理是优势:
打工者可轻松办居住证
金华村仅仅是张浦镇的一个缩影,在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据了解,目前金华村有户籍人口3980人,同时,还有外来人口近2000人。数据显示,张浦镇的外来人口是本地常住人口的近3倍。如何妥善管理外来人口呢?
记者了解到,这一切归功于一个覆盖全面、打通了各主要职能部门的“社会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在张浦镇的社会管理综合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四个超大的显示屏占据了大厅中央柱体的四个面,张浦城管、交通、卫生设施等各类地理信息通过设在各个主要路口的电子眼传输到指挥中心的显示屏上,镇上生活实时展现在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的眼中。
如今在张浦有100多家企业配备了“身份采集仪”,在这些企业打工的外来人口,只要在机器上一刷身份证,相关信息就直接传到了综合指挥中心的数据库,公安部门就直接为打工者办理居住证。目前张浦对外来人口已经实现了80%以上的登记率。
“政府对指挥中心的建设非常重视,从资金、人员方面给予有力的保障”,张浦镇综合治理办副主任龚春林说,在去年昆山所有派出所的综合考核中,张浦派出所跃居至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