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实现城镇化内涵式发展 促进农民工本土化就业
时间:2013-06-05 16:48:12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在未来30年,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进入城市,同时也会有相当数量农民工返回乡村。能否有效解决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农民工问题,是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城镇质量不高的一个缩影。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化仍是我国最大内需。因此,提高城镇内涵质量,实现城镇内涵式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工本土化就业问题。

  一、农民工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1.农民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据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农民工是农村和城市的“连接点”,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载体。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据统计,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接近50%,工资性收入占1/3,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据统计部门调查,2004年农民工汇回家的款项总额在1690亿元到3000亿元之间,2005年估计在1910亿到3300亿元,预计在未来5-10年内还会有增长。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对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及中西部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都将起全局性作用。

  2.农民工是城镇化的生力军和人才资源

  在工业化推动下,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产生了大量就业机会,许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生了亿万农民工,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模和速度。事实证明,农民工聚集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地方,往往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最高、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地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现实,就是有力证明。农民工在城市学到了新知识,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若回农村创业,将成为全民创业的重要力量;那些在城市积累了一定资金、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农民工若回乡创业,将成为农村和小城镇优质的人才资源。

  3.农民工就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维稳器和助推器

  劳动力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农民工就业问题是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它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维稳器和助推器。据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7省6232名农民工的调查,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首先是就业和收入。让每位劳动力拥有就业岗位,是缩小收入差距,维持社会公平与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途径。有调查显示,2012年6月,中国2.6亿农民工大军的失业率大幅上升至6%,农民工总失业人数上升到1000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民工仍将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因素。从2002年起的18年内,城镇总人口将增长到3.26亿,农村向城镇移民3亿人左右,年均转移约1660万人。

  二、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促进作用

  1.城镇化能有效扩大城乡就业

  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对就业增长具有强力推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城镇化辐射效应能吸引各种社会投入,催生就业需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2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2.6.%,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至7.1182亿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城镇化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吸引投资增长。据统计,我国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平均可带动一次性投资2万元。城镇化累计效应能产生规模消费,扩大就业总量。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近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由此拉动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约2.4个百分点。城镇化集聚效应能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当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促进社会分工深化和细化,从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增加大量就业岗位。

  2.城镇化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关键着力点

  目前在我国661个城市中,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就有533个,占全国城市的80.6%,中小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9%。农民工城镇化,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推动中小城市以及中小城镇发展,由此产生的就业岗位对单个城市以及城镇来说虽然可能有限,但众多中小城市及城镇共同作用,最终可能有效分解就业难题。中小城镇是城乡结合点,可以为从沿海返乡而又不愿意回乡务农的农民工提供就近择业机会。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可以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3.城镇化未来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过去30年,我国城镇人口由2亿人增加到6亿多人,增长了4亿多人,今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过程。据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到2020年,城镇化率可能达56%左右,城镇总人口将达8亿左右;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63%以上,城镇总人口将超过9亿人。有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将新增城镇人口4亿人左右,按农民工市民化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能够增加40万亿元投资需求,这相当于每年新增“4万亿元”投资。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进行的主要战场。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将是中小城市发展的黄金期。

    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力军,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总体而言,城镇化内涵质量不高,影响到了农民工就业。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实际有效城镇化率低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几乎是同步的。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5年左右,且工业化仓促、时间紧迫。据中国社科院学者研究,我国实际有效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因为现有城镇人口中,有近2亿农民工只是城镇的“候鸟”。据统计,我国有14个省市GDP突破了万亿,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而世界上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国家(即人均收入步入3000美元门槛的国家)当时平均城镇化率是55%,按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计算,我国城镇化落后工业化25年左右。同时,由于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量大、质弱、价廉的特点,我国工业化表现为一种低价工业化,即工资水平和非工资性成本低。这虽在一定时期成为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但造成了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谈判能力低、创新能力不够,城镇缺乏竞争力等消极影响。

  2.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化发展具有无序性

  我国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乡城人口迁移推动的,而人口迁移的自发性,导致城镇发展呈现无序性。当前70%的农民工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使大城市超负荷运转,“大城市病”日益显著。一些大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没有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硬性指标,出现了盲目性和无序发展倾向。另外一些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区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而一些中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规模支柱产业和公共服务缺乏,导致人们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等,城市没有更多吸引力,有城无市、无人。此外,城镇化发展“点”、“面”并未能有效结合,大城市往往只能“鹤立鸡群”,造成结构失衡,城镇化具有无序性。

  3.城镇化粗放型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虽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总体质量不高,不彻底,尚属粗放型发展。一是城镇发展速度与农民工市民化不协调。我国城镇新增人口数虽在上千万甚至上亿,但其中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转为城市居民。现在每四个城镇人口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离开农村、在城镇居住了六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大约有1.61亿,这些庞大的群体虽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城镇的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二是城镇化建设过度依赖土地扩张,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城镇化对土地消耗代价偏大,北方城市普遍面临资源性缺水挑战;同时,城镇发展建筑物耗材耗能多,浪费较严重。三是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约束,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和发展速度,加剧了水土矛盾和环境恶化。

  4.城市生活高价化

  在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我国城市生活趋向高价化。据估算,每进入城市1个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人,“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人,每转变一个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平均需支付的社会总成本为2.5万元/人。此外,高额的房价、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医疗费和子女教育费用使农民工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代价很高。这造成了农民工工资水平和非工资性成本的低价化与城市生活高成本的矛盾,阻碍了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及城市融合。

  四、实现城镇化内涵式发展,促进农民工本土化就业

  城镇化和农民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要有效解决农民工本土化就业问题,就必须解决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因此,实现城镇化内涵式发展,提高城镇质量效益,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民工本本土化就业问题。

  1.提高城镇质量效率,实现城镇化内涵式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发展速度比较快,但质量效率不高,城镇建设资源浪费多,代价高;建成的城镇结构不合理,运营效率低,降低了城镇工商业竞争力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因此,未来城镇建设要注重质量效率的内涵式发展,改革地产制度,落实农民土地产权;改革财政体制,改变层级制城市结构;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在市场趋势指引下因势利导,做好城市规划;研究世界各国城市化经验教训,提高城市化科学认识水平;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优化城镇产业结构;以人为核心,改善城镇公共服务,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民幸福指数。

  2.加快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内涵式发展

  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推动城镇化,带动就业增长。加大科技投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实现农业就业人口科学有序转移。以新型工业化驱动城镇化,促进就业增长。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选择高新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协同推动大中小及微型企业协调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长。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城镇化,扩大就业增长。有机衔接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加强政策支持,深化服务业结构调整,吸引社会资本,培育和发展金融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建立服务业产业集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中小及微型现代服务业企业,提高服务业产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拓宽现代服务业就业领域,扩大就业增长。同时,以积极的城镇化政策,促进就业创造。加快城市群、城市密集带建设,规模化有序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把培育城镇承载能力、城镇创造就业能力与农民工融入城镇结合起来,完善社会保障、失业救济等制度,提高城镇对农民工的接纳能力,扩大城镇消费需求。

  3.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镇化内涵式发展

  按照公平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强化农民谈判主体地位,利益兼顾,使农民及更多社会群体参与和分享城镇发展红利。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按照公平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均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