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推进城镇化需要户籍制度改革配合
时间:2013-05-08 21:42: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许一力 

    最近,户籍制度改革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我国户籍制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从根本上说,促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是建国初“建设工业强国”的发展路线。当时,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达到了历史峰值,这就倒逼劳动力流向劳动回报率更高的工业中。基于这种背景,建国初十年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是无法阻挡的。

    建国后,第一个人口问题出现了。因为激进的城市扩张路线没有伴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市资源的稀缺。政府意识到,如果不控制人口的进一步涌入,那么工业化的道路会瞬间崩溃。

    这就是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背后的经济本质。正因为如此,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58年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核心内容就是对农民进城的条件做出约束性限制,今天的户籍制度也就是对当时条例进行的延续和完善。

    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进入漫长而割裂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当中。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情况。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在最低的工资水平下提供劳动,存在大量的劳动供给,所以农业生产率低,技术水平落后。而在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高,劳动者工资也普遍比农业部门高,必然诱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

    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这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推动现代工业部门继续扩张,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会促使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逐步与现代工业部门一致,此时这种二元结构将消失。

    但这种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国家在通过户籍制度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同时,又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大量抽取农业剩余价值以支持重化工业的发展。这直接造成农业发展的积累不足,劳动力的快速自然增长和转移受阻使农业劳动力激增,有限的耕地资源致使大量劳动力出工出力,却无法增加农业产出,大量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剩余的农业人口无法进入城市,以至于我们农业现代化也一直没有完全展开。相反,我国工业在农业的哺育支持下成长迅速。

    当下,户籍制度已经逐渐转变成妨碍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枷锁。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松绑之后,户籍制度反向抑制了不同地区城市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平衡。比如,在贫穷西部工作的人,看到“北上广深”的高收入,可能就会自发流动到上述地区工作,除非哪一天一线城市收入接近本地工作收入时,人口流动才自发停滞。

    户籍制度下,流动成为高技术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特权。这些高素质的人口集中于已经非常发达的一线城市,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依旧饱受人才流失的困扰。近年来,北京、上海的人均收入增长水平已经远高于人口增长水平,这恰恰从侧面体现了这一观点。

    户籍制度妨碍人口自发流动,第一,不利于缩小这些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第二,也不利于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往更深了讲,户籍制度的背后是财产权和公共服务的不平等。

    中国要推进城镇化,农民进城已经成为必须要直面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不平等,收入翻番等民生政策只能流于表面,新型城镇化也只能是另一轮“二元结构”的开始。可见,推进城镇化需要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力配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