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或城市产业发展必须多元,让不同层次、学历、性别的人“各得其所”。
打造话语权,做出个性,是城市新型化的根本出路。
新型城市化聚人气是关键,它依靠人力资源抱团推动产业与社会发展,如广州留交会就是一个好例子。
新兴城市化或新型城镇化,也叫城市高级化或现代化。它是经济主导向社会主导、城乡二元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元、城镇从初中级向中高级形态转型升级的标志。
目前,全国不少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发展的目标与政策路线图。如成都的“世界田园城市”、东莞的“高级城市化”、广州的“新型城市化”等,都表达了一个基本诉求:创新求变,科学和谐发展。
然而,不同形态、体量与背景的城市如何设计与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并制定相应政策呢?本文提出新型城市化的五种基本路径,以及相应的一些应对对策与读者共商。
一、形态路径:地方化与国际化双轨并进
城市形态定位解决城市规模、发展内涵引领、城市话语权打造指向等,可从四个方面分析:
第一,树立城市的信仰。城市的品位与规模,取决于城市有什么信仰。“工业城市”、“田园城市”、 “未来城市”等等,都是一种信仰。如生态城市每平方千米人口宜在5000人以内,商业中心城市最高密度如伦敦金融城,2平方公里每天60万人上班。城市信仰决定城市价值观,价值观决定城市走向及政策目标方法。没有信仰的城市是没有价值观的城市。
第二,给城市体量定位。可按照小城镇→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中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或超级城市8级“量身订制”。如3万人口城市应有100平方千米空间,才能发展成生态城镇,1000万人口城市宜发展30~50平方千米红利区,500平方千米左右中心城市区等。
第三,地方性与国际性共进。以地方性打造不同城市的文化个性与业态,以国际性打造市场商圈。像世界大都市→国际大都市→区域性大都市→大都市→都市→专业城市六级,则以商圈支撑能力构建从国际性至地方性的阶梯。如广州的上下九是地方性版本,而海珠区的广交会新址则是国际性版本,决定了广州已迈入区域性大都市。佛山的罗浮宫、虎门的富民商圈则是地方性与区域性或国际性都有,这要考虑商圈的资源禀赋、空间及形态承载能力。
第四,区域形态及角色。城市要不断创新、持续地发展,都要考虑四环定位。如广州在珠三角、全国都市圈、全球十大都市圈与全球约100个国际城市中的角色;又如虎门则以东莞→珠三角→全国→全球同类型城镇中的角色,这些清楚了,发展路径也就清晰了。欧洲的城镇、美国3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城市形态“惟其独立(个性),才能协商(融入)”。
二、产业路径:多元发展与打造话语权同步
第一,城镇或城市产业发展必须多元,让不同层次、学历、性别的人“各得其所”。唯有多元,才能做大城镇,使各色人等各得其所。
就城市或城镇整体而言,应根据自己的体量、资源、背景、环境、未来走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立体发展。从全球50万个城镇、3万人口以上的8万个城市发展来看,大致有这样一些规律:发达国家工商业城镇占70%左右(其中工业城镇占20%),其余20%为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专业城镇,另外有10%以农业等为主。在这些城镇的主导产业中,节庆、旅游城镇各约占20%,全球8万多个区域性知名节庆,主要在发达国家。
第二,城市只有做专,才能使城市长远而持续发展。“专”就是打造话语权。
发达与欠发达国家的最大差别在于高端服务业。2011年中国的高端服务业仅占GDP 25%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了45%。比如金融业,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金融业80%以上,国际发布的十大创新科技国家,除了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外,其余9个均是发达国家。正是这种差距下,打造话语权,做出个性,是城市新型化的根本出路。如广州的信息产业,因缺数据库专业公司支撑,难以形成“全球信息集成中心”。而要做“集成中心”,政府必须扶持咨询类企业。2011年,美国咨询业占GDP 7%,智库类公司300多家,数据+咨询类公司有一定规模的就有十万余家,“全球数据”尽在其掌中。打造话语权,就是把每个符号、价值、信息等元素,做成行内精品,取得行业地位。
第三,混合产业形态:中小城市是以混合或专业产业形态支撑的。如从化街口、温泉镇,增城新塘、荔城的卧城角色与慢城形态都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人的现代化:依靠人力资源创新增长
第一,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1970年,联合国就认为经济增长依靠拼资源时代已经过去,经其统计测算,人们的创新或依靠人力资源的增长已超过有形资源,宣布“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新型城市化聚人气是关键,它依靠人力资源抱团推动产业与社会发展,如广州留交会就是一个好例子。但目前许多城市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仍然以实物资源打头阵,把人力资源作为附属或陪衬。比如扶项目不扶人,扶企业不扶事业,这是逆人的现代化的,是以经济为中心绝非以人为本。新加坡能成为第三或第四金融中心,当年引进工业心理学及金融人才是关键。
第二,制定精英的领衔政策而非项目。一个精英往往撬动一门产业,如达沃斯论坛创始人提升了达沃斯形象。
第三,把人力资源分类开发使用,制定以人力资源主导的社会各项政策。如伦敦把各类人才分类,其中金融人才占13%左右,其次为科技与设计、工业、商业服务业人才,并以此设计以人为本的产业链。
第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在新型城市化中要以市(镇)民为中心制定就业、发展、福利等政策。另一个是持续学习力、工作环境改善速度、人的友善诚信形象与氛围要与时代合拍,在一个两极分化、环境恶劣的社会,绝不是一个人的现代化的环境。
四、社会主导:二元转变为一元制定政策
确立多元发展,才能多边协商,走向社会“一元”的新型城市化基本政策路线。
我国城市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经济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从制度设计与安排讲,由于从贫困中走过来,这些年显然忽略了将经济发展统一到社会建设上来。如何从当前较突出的“二元”转变到“一元”,至少以下四个方面需要强化:
第一,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以便承接政府社会职能的转移;
第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行政改革,如公共财政体系、信息共享等;
第三,和谐发展,与人为善。以社会和谐原则制定政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都应以人们的就业、安居、幸福为中心进行制度安排,一味追求物欲,只能被物欲所淹没。如美国的石头城以慈善为中心,制定社会政策;匹兹堡以“助人圆梦”为中心进行社会制度安排。
五、人居环境:管理的个性化与标准化
个性化与标准化,是检验城市新型化、现代化的两把尺子。新型城市化很重要的是人的生活、生存质量。一个污水遍地、秃山枯水的城市肯定不是人们的追求。
第一,城市人居环境要有自己的个性。比如珠海的海滨特色+组团式的生态风格,纽约的1.3万平方千米都市圈支撑,华盛顿市人均70平方米绿地,圣迭戈3000人就有一座教堂等等,都或多或少展示了城市的个性或文化;
第二,城市管理的标准化。像下水道、空中网线、地下管网、卫生等,都应当数据库化(一个不重视数据库的个人、单位,乃至城市,都是不负责任的“投机者”)和标准化。如东京几乎没有扫大街的,发达国家小街小巷卫生问题靠 “居民宪章”约束并得到解决:“自扫门前雪”,是社区卫生管理的一大法宝。
总之,人居环境,要从个性化提升文化品位、标准化提升管理效率进行设计,而新型城市化说到底是特色化与现代化倒逼的路子,也是政策制定线性倒逼的不二选择。
(作者是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