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管要多点服务精神少点“战斗”意识
时间:2011-11-03 09:39:25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王琳 

    在中国的公共传媒上,有关城管的新闻一直没断过。遗憾的是,负面新闻居多。就我接触到的一些城管官员或城管队员来说,他们中不少人总觉得自己很委屈。重塑城管形象,已经成为城管公共关系的一项重点工作。

    最近几天,经媒体报道,几组城管队员列队展示拳脚的照片引起关注。画面上的城管形象,都是一色的制服、齐整的动作和军事化训练,看上去的确威武。城管部门主动披露这些照片的目的,用意或许在于宣传自己乃纪律部队,但传递给民众的,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信息。这些照片,实际上强化了城管作为暴力机构的形象,在舆论的批评声中,不时可见这样的质问:城管的拳术是为了对付谁?

    当然,管城管的官员们也可以回应说,城管的拳术并不是为了对付谁,而是为了自卫。但这不仅需要用言语来解释,更要用行动来证明——为什么独独要检阅城管队员们的队列和拳术,而不是深入执法现场去检阅城管队员们的执法态度和服务水平?为什么独独偏爱“军事化”的展示,而不是沿袭“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或尊奉“为公民服务”的现代行政理念?

    如果我们把城市管理看作是一种公共服务,那么城管队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服务性的,而不是自卫性的,更不是“战斗”性的。城管队员在遭受攻击的情况下,当然也需要自卫——那一定是特例,而不是常态。常态应该是文明执法,即便是城管队员执法过程中遭到言语攻击,队员们也应保持克制。这种纪律部队的“克制”和“忍让”,才是城管队员们真正迫切需要学习的。

    其实很多冲突的个案都源于不克制。比如发生在辽宁省辽阳市的张松等三名城管队员打人致死案,就是城管执法不克制所导致的恶果。根据法院一审查明的情况,2011年5月3日10时许,3名被告人乘城管执法车在宏伟区龙源小区巡查时,与40多岁的户主周晓明发生了争执。周晓明先伸手到车窗内打了张松面部一下,3名被告人随即下车与周晓明用拳脚相互厮打。在周的儿子明确告知其父有心脏病之后,对打本已结束,但“双方再次发生口角,周晓明低头冲向张松,张松用拳击打周头部,致其当场倒地……因抢救无效死亡”。

    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 “不克制”,“不忍让”,源于两个错误观念。一个叫“是他们先动手的”。诚然,无论谁先动手的,都不对。但城管队员是执法者,是公权力的代表。你的任务是制止恶,而不是以恶制恶。更何况,公民对城管恶语相迎甚至拳头相向,多数时候不过是情绪过激。哪怕维权过度,有时还是城管执法违法在先。在最大的克制和忍让中还能实行执法的目标,这才是值得宣扬和推广的经验。

    另一个流传更广的错误观念,叫 “我们又不是神仙,我们也是人”。这句话很对,城管也是人,也有自尊,也有脾气。强调克制和忍让,不是否认城管的自尊,更不是让城管去做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其实以中国公众的要求来看,只要城管队员没有特权意识,能平等待人、文明执法就够了,这恰恰是渴望城管有人性。 《人民日报》最近连续用大篇幅来讨论城管执法问题,其中有一篇文章就叫 《城管只有“蹲下身”,才能“服人心”》。这个标题太好了,我们的城管官员和城管队员真的需要“蹲下身”,来接接地气。所以我在想,下次咱城管业务训练,能不能别拉到部队去——还是拉到星级酒店和饭店里去,拉到知名企业的客服中心去,让城管队员们先学学如何待人接物,学学如何心平气和地应对各类刁钻的客户。

    “战斗”斗不出文明执法。打磨掉“战斗”意识,树立起服务精神,这才应该是城管的工作方向和业务目标。

(作者为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