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谁把“有机认证”认证一下?
时间:2011-10-17 09:17:52  来源:珠江晚报   作者:练洪洋 
 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供货商给产品简单换个包装就变成有机产品,大多数有机食品根本达不到有机的标准。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称缴纳1.85万元的费用,1个月便可完成审批。(10月16日《广州日报》)

  一个“牙防组”倒下,无数个“牙防组”站起来,有机食品认证正在“牙防组化”。食品的“有机认证”变成“有钱认证”,比“牙防组”对牙膏的认证更危险,农药、肥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的非有机农产品贴上“有机”标签之后高价出售,消费者损失的不止是金钱,还有健康。

  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价18元,一斤大米卖50多元,一袋500克的红枣98元……“有机食品”一般都要比普通食品贵上5-10倍,这就是为什么食品生产者明知对方是李鬼,仍然愿意支付不菲的价格购买有机认证标志的原因。认证双方的利益合谋,最终由消费者来埋单,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按相关技术规范,有机食品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且对土壤、空气、水等环境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时下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方式,能严格达到这些要求者,可谓凤毛麟角,否则一些机关也不用搞“特供食品”了。也就是说,老百姓每天高价从卖场购买的“有机食品”,几乎都是花了公主的聘金娶回丫环。

  正因为有机食品不易得,才需要认证,认证一方面通过经济手段——认证之后产品可获较高价格——激励企业,促进有机食品生产;另一方面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本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企业的大好事,也是国际普遍做法,为什么一到我们这就“水土不服”,严重走样呢?

  原因并不复杂,在一个诚信不受尊重、失信成本不高的现阶段,要认证企业不受利益诱惑,视诚信为生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认认真真做认证,像标普公司一样,连政府也不给面子,是困难的。在激烈的同业竞争和不健康的市场需求(生产企业要求假证)中,只要有一家认证企业唯利是图,丧失职业操守,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其他企业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困死原地。

  有机食品认证采取市场化运作,有机认证机构都是独立的民间组织,方向是正确的,可以由市场提供的政府最手不插手。可事情的另一面,只管生儿不管教子也不对,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当道德成了道德者的墓志铭——遵纪守法的企业寸步难行,缺德成了缺德者的通行证——钱证交易的企业风生水起,价值与导向的双重扭曲昭示监管的“政府失灵”。对此,政府要负起监管与治理的责任,一方面理顺相关机制,正面激励守法企业;一方面严肃惩办害群之马,将其逐出认证市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