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CEO乔布斯去世了。此间有消息说,苹果公司于2008年秘密开设“苹果大学”项目,旨在培养公司高管的“乔布斯式”思维。乔布斯生前希望苹果能避免重蹈惠普的覆辙,让自己一手创立的苹果公司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因此他创立了“苹果大学”,将自己奉为圭臬的信条灌输给公司高管,包括“承担责任、关注细节、完美主义、简约主义、严守秘密”。他在5年前就有了对“苹果大学”的构想,并于2008年第二次病休后加速实施。
说实在的,所谓“苹果大学”可能就是类似于一些大公司的“内部MBA项目”,培养员工的领导力与其他所需技能。大家都知道,乔布斯是个典型的因贫困而辍学的肄业生,很难让他相信靠一所“苹果大学”就能永远复制他和苹果公司的辉煌。因而,对于这所语焉不详的“苹果大学”,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乔布斯的良苦用心,也不必计较这两天网络炒作的噱头。倒是“苹果大学”的题外之义更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惊叹于乔布斯完美与细节上的面面俱到,连身后之事早就考虑好,并作出精细到聘请最适合校长这样的安排。毫不夸张地说,乔布斯以自己的创新精神改变了你我的生活,对人类的现代文明无疑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这些不是一所企业内部的“苹果大学”所能装得下的。乔布斯赢得了个人事业上的巅峰,也赢得地球村不同国度人们的尊敬和悼念。他留给世界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于“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我们的探索与求解一直没有止息——学术打假,弘扬真善;呼唤大师,仰望星空;启迪反思,塑造灵魂;博采众长,崇尚创新……然而,钱学森带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走了,至今令人难以释怀。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然而,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更多的孩子感受的是“教育即应试”。有人说,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里,梦想是“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可在疲于应试的奔跑与喘息中,我们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梦想吗?在大学改革的路途上,曾经的南科大“小白鼠”如今是否已还原成“普通的老鼠”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南科大自主办学、校长负责制、去行政化等等,摸着石头过河并不顺溜,甚至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外国人似乎天生就善于异想天开,他们把“搞笑诺贝尔奖”颁发给“吃芋片时听到卡滋卡滋的声音会让食物变得更好吃”的发现者,然而,我们却连个“搞笑诺贝尔奖”也拿不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乔布斯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创造力也是最高端的宝贵资源。创造力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它的启动与爆发,更多的需需要将借鉴的创新精神具体转化为全新理念与实践行动;更多的托付于管理方式和运行规则的创新;更多的依赖于制度环境与科学机制的创新。这一切,委实不是一所“苹果大学”所能承载的。乔布斯走了,“钱学森之问”还在。如何优化制度与社会环境,积极倡导和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这是我们托起“中国创造”绕不过的现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