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航班误点早已成家常便饭,旅客与民航服务之间的矛盾也从未消停。对此,中国民航局发出《航班延误整治专题会议纪要》及《关于进一步做好航班延误时旅客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作出上述规定应该说是正面回应。只是,这种良好的初衷依然让人忧心忡忡:会不会只是“纸上谈兵”?事实上,就连航空公司方面也对“关舱门30分钟的航班优先放行”规定的可行性提出担心,因为延误后的航班较难得到具体起飞时间。
站在旅客的立场,等候的时间越短越好,从这个角度而言,设立“延误超过2小时的航班优先安排起飞”、“关舱后30分钟内起飞”的规定有助于改善民航形象。可为什么民众不看好,民航公司也心怀担忧?实现“关舱后30分钟内起飞”难在哪里?
一般而言,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主要有恶劣天气、航班过于集中、其他航空用户对空域的使用,使得民航在日常航班运行中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流量控制。据民航局统计,近几年,流量控制导致航班不正常的情况有所增长,特别是北京以及珠三角等地繁忙机场起降的航班。
显然,要想从根本上控制航班延误率,实现“关舱后30分钟内起飞”的目标,民航亟须破解流量控制的瓶颈:一方面,民航方面需要应用新技术,采取精细化管理,减少因流量控制造成的航班延误;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空域改革,即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空域管理手段的提升和空域结构的优化。
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民航将面临更大需求,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航服务的症结,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壮大,失去把握机遇的机会。如今,要想实现“关舱后30分钟内起飞”的目标,更是不能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