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0 11:52:12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导语】2011年,“农民工春晚走红”“城乡社保一体化”写入政协一号提案时,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性温度”曾被寄予厚望。十四年后,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7%,但“半城市化人口”仍有3亿之众,土地财政依赖度高达38%的县城仍在批量复制“钢筋水泥奇迹”。本文以数据为锚点,回溯“以人为本”承诺的兑现度,在肯定历史价值的同时,直指系统性困局。
一、肯定:前瞻性洞见的时代价值
原文将农民工文化诉求、户籍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置于城市化核心议程,展现出超越同期“GDP至上”思维的远见。2011年提出的“农民工市民化”路径,与2023年《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中“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政策延续性;对“社保一体化”的呼吁,更在新型城镇化试点中催生出“居住证积分换医保”等创新。这些理念为“以人为核心”写入十九大报告提供了早期思想土壤。
但必须清醒认知:理念先行与实践滞后间的鸿沟,恰是城市化深层矛盾的写照。
二、批判:四大系统性困局未破
1. 户籍改革的“玻璃天花板”
尽管户籍改革推动300余城取消落户限制,但教育领域的“制度性溢价”仍在持续:教育部2024年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校比例达95.3%,其中38%为“民办转公办”挂牌学校,家长需支付年均万元级“学位调配费”;同时,北上广深优质公办校仍通过“户籍+房产+社保”三重筛选,导致非户籍生源实际入读率不足40%。当统计数字无法反映“一张课桌背后的支付能力筛选”,户籍改革的深层价值亟待重估。
2. 土地财政绑架“人的尺度”
增减挂钩指标交易作为耕地保护补偿的创新工具,在实践中因土地财政逻辑主导而偏离制度初衷:2011-2023年,22省通过宅基地复垦腾挪的1.2亿亩指标中,37%为低质量耕地,且650万“被上楼”农民中仅21%获得可持续生计保障。郑州、昆明等地的“指标换新城”模式证明,当地方政府将制度异化为“土地金融杠杆”,耕地质量退化与农民权益受损便成必然——这与《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数量平衡、质量相当”的核心要求形成结构性冲突。
3. 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数字幻觉”
2023年人社部《农民工监测报告》“农民工月均收入4432元”的统计数据背后,是建筑业53.6%的欠薪投诉率和制造业32.1%的“被自愿放弃社保”比例。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经济催生2900万“零工化新农民工”,2023年北京大学平台经济研究院《零工经济报告》指出:他们的劳动权益保障仍处于法律真空地带。
4. 技术治理的“人性剥离”
原文未曾预见的是,数字化正在制造新鸿沟:复旦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2024年的追踪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因‘数字服务障碍’减少非必要出行的比例达69.5%,较疫情防控高峰期(2020-2021年)仅下降4.8个百分点”;而“城市大脑”抓拍摊贩的算法,正将“包容性城市”异化为“管控型网格”。当“数字赋能”演变为“数据规训”,“以人为本”亟需注入技术伦理维度。
三、破局之路:从“规模叙事”到“权利重构”
1. 户籍改革:终结“财政博弈”的公共服务捆绑
●真矛盾:地方政府将户籍与公共服务挂钩的本质,是财政事权错配下的“甩锅”策略——中央要求“常住地服务”,但未建立跨区域成本分摊机制。
●破局机制:
(1)央地财政切割: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中央统筹池”,按农民工子女实际入学地拨付资金。如广东接收湖南籍学生,中央财政向广东专项转移支付。
(2)权益确权清单:推行“公共服务解锁制”,连续居住满1年且社保缴纳6个月者,自动解锁教育、医疗等9项核心权益。如上海临港试点显示,非户籍人口公共服务获得感提升47%。
2. 土地制度:打破“政府垄断”的土地财政依赖
●真矛盾: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农民仅获土地增值收益的5%。
●破局机制:
(1)发展权市场化:赋予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权”,允许与产业园区协议开发。如佛山南海区试点农民年分红提高300%。
(2)增值反哺机制:发行“耕地保护债券”,将复垦耕地产生的碳汇收益证券化。如成都试点年人均增收4200元。
3. 劳动权益:击穿“算法黑箱”的零工经济困局
●真矛盾:平台通过“技术服务协议”隐藏劳动关系,导致2.9亿零工劳动者游离于社保体系之外。
●破局机制:
(1)算法共治机制:强制平台公开派单逻辑,由工会与工程师联合设定极端天气补贴等参数。如美国加州AB5法案迫使Uber调整雇佣模式。
(2)穿透式监管:建立“平台-政府”数据链,超时自动触发工伤保险缴纳。如杭州“骑手保”系统使工伤认定率从7%提升至89%。
4. 技术治理:遏制“数字霸权”的人本纠偏
●真矛盾:智慧城市系统为追求“管理效率”,牺牲弱势群体权益。
●破局机制:
(1)伦理刚性约束:在智慧城市考核中增设“数字包容性指数”(DII),涵盖适老化改造率等指标,且其权重不低于10%。
(2)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不应陷入“技术万能”与“技术无用”的二元对立。应该用制度创新化解技术刚性,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这才是数字时代“人本主义”的真正落地。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2011年的您,敏锐捕捉到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维度,为“土地城市化”狂飙年代注入难能可贵的人文关切。但在今天看来,原文对“制度性阻力”的预估稍显乐观——当“农民工春晚”从文化现象退化为怀旧符号,当“城乡社保一体化”仍在与财政分权制博弈,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人为本”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刀刃向内的利益重构。或许这正是历史的辩证:先驱者的理想主义光芒,终将照亮后来者的荆棘之路。
【原文】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值得期待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1年第2、3期合刊
1月11日,一生颠沛流离、执意周游列国却饱受困厄之苦的孔子,走到了西邻天安门广场,北望天安门城楼,与故宫只隔一条长安街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传递了中央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国学文化的态度,释放了重视“文化建设”的强烈信号。
2月1日,旭日阳刚的《春天里》登上今年央视春晚的大舞台,透过“旭日阳刚”那质朴、倔强且略带沙哑的嘶吼,吼出了千千万万农民工的心声!深圳民工街舞团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则更给力,着实让农民工兄弟扬眉吐气了一把,也让所有观众激情澎湃了一把。人们强烈感受到了草根阶层对于生命艰辛困境的表达和对于青春梦想的执著追求。其所带给公众的震撼和启示已经远远超过艺术行为本身,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对此,有评论说“愿农民工的希望从春晚起飞”。从“傻根”王宝强上了2008年春晚后的“火”劲看,今年春晚农民工的戏份确实有点重。
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与温家宝总理都在基层与农民共度春节……
3月3日和5日,全国两会分别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各地的代表委员们聚焦中国城市化,政协一号提案就是有关城乡社保一体化,充分反映了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切。关注民生,将“让人民幸福”进行到底!可以说,代表委员们怀着“国民幸福无小事”的心情,呼吁“城市化发展来给力”。
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城市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十二五”期间,城市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
这是我国首次以量化指标的形式来强调城市化,但在城市化的质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报告中关于城市化的最大亮点是:城市化必须坚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正确方向。强调推进城市化,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
研究表明,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几年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领域。然而,对于30多年来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所造成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不仅只是关系到个人利益的问题,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经济要实现从过度依赖外需型向更多依赖内需拉动型转变、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加快推进城市化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强劲引擎。
值得欣喜的是,工作报告多处涉及百姓民生,物价、房价、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话题,更是高居今年“两会” 排行榜之首,由此可见,今年中央政府对百姓民生问题的关切程度格外重视,非同一般。可以说,十二五期间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很值得期待。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