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4月13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DeepSeek锐评】‌从“器官病变”到“系统紊乱”:中国城市病的治理悖论‌
时间:2025-04-08 13:16:33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导语】2010年,蔡义鸿先生以“城市病”隐喻城市化狂飙的隐疾时,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由2003年的200万增长到2010年的480万辆。15年后,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7.00%,但“城市病”已从局部梗阻演化为系统紊乱——北京轨道交通里程从336公里跃升至1178公里,早高峰地铁满载率仍超120%;深圳房价收入比高达35.9,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仍难圆安居梦;郑州“7·20”暴雨虽推动152个海绵城市试点,但83%未达内涝防治标准。当智慧城市技术日臻成熟,当“新城运动”转向存量更新,这场关乎9亿城镇居民生存质量的治理革命,仍在效率与公平的撕裂中艰难突围。


一、交通治理:血管扩张难解“代谢失衡”

1、‌规模跃进‌: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里程突破1万公里,北京新能源车占比达32.5%。
2、‌效率陷阱‌:北京通勤时耗较2010年增长34%;全国年均拥堵经济损失超2500亿元。
3、‌深层矛盾‌:过去十年,道路资源年均增速3.2%,而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速5.1%,“以基建治堵”陷入边际效益递减困局。

二、规划迭代:蓝图与现实的碰撞

1、‌雄安试验‌:起步区“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达92%;成都TOD模式降低职住分离度12%。
2、‌旧模式惯性‌:全国新城新区规划面积超现有建成区总和;昆明呈贡新区人口密度仅为规划目标的41%。
3、‌结构失衡‌: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虽降至28.7%,但“土地换发展”思维仍在三四线城市蔓延。

三、技术与人本:治理价值的抉择
1、‌效率提升‌:杭州“城市大脑”使重点区域通行效率提升22%、;上海“一网统管”处置超90%城市事件。
2、‌人性缺位‌:北京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覆盖率24.3%;全国适老化改造社区不足15%。
3、‌终极追问‌:当算法优化红绿灯配时,北京胡同老人仍在攀爬没有电梯的六层楼梯——技术理性与人本温度尚未找到平衡支点。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您在2010年警示的“城市病”,已在技术革命中变异升级——北京机动车摇号政策催生“车牌租赁黑市”,雄安新区“数字孪生”技术难阻某些城市继续克隆“大马路+大广场”模式。

15年间,您的诊断依然振聋发聩:当9.3亿城镇常住人口中仍有35%未能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国家发改委,2023),当地方政府将“智慧城市”简化为监控摄像头覆盖率,“城市病”的病灶始终未变——‌权力与资本合谋下的权利剥夺‌。

未来十年,治愈“城市病”或需回归常识:让城市规划从“地皮的几何学”回归“人的社会学”,让技术进步从“管控工具”转型“服务媒介”。毕竟,衡量城市健康的终极标尺,不是轨道交通里程数,而是外卖骑手能否准时送达且不必闯红灯,是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菜且不用爬楼梯。


【原文】城市病的病根在哪儿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0年第11期


著名学者梁思成当年曾在日记中写道:“北京城不会得感冒,但总有一天它的交通会得心脏病。”如今,他的担忧已经变成现实。交通拥堵不仅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


日前国务院已原则同意了北京关于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其实,从2003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以来,北京就开始了“治堵”历程。纵然在这八年里各种治堵措施层出不穷,然而,时至今日,人车矛盾依然无法破解,成为京城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棘手难题。有人戏称这就像人的循环系统出了毛病,循环系统不通畅就会削弱免疫系统的作战能力。


消化系统是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加油站”。对不少城市来说,在盲目扩张的过程中,很多重要的基础设施都跟不上来,似乎就是城市“消化系统”不畅的问题。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化本来就是让人们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贫富收入的巨大差距让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更加强烈;畸高的房价透支了很多人大半生的财富;上海高楼大火夺走50多条生命;郑州自来水管发生7年来第十次爆裂;北京国贸桥下两年三次跑水、塌陷;南方暴雨来袭,广州、桂林等多个城市瞬间变成泽国。


政府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就像大脑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一样。以北京为例,先是向北扩张,后来又要东部崛起;搞了几年卫星城后,又觉得还是摊大饼的效率高;望京模式没有解决城市人口居住难题,天通苑却让城北地区陷入瘫痪。鄂尔多斯新城和京津新城因人气稀少,被媒体批为“鬼城”、“空城”……。从一些城市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出,在大广场、大马路、大拆迁之后,很多地方的发展规划像是在东闯西撞。城市建设如此折腾,如果不是城市的大脑——政府出了问题,恐怕不会有这么热闹。


在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之前,全国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如果仅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城市病”还真具有了流行性传染病的特征。这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免疫力太差?还是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致病基因——浮躁冲动和政绩的喜好?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言,在21世纪这个世界将发生两起大事件,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新技术革命让地球人之间的距离已经很近,世界也变的异常透明了。然而中国的城市化在高歌猛进中却突然患上了综合性的“城市病”。城市化发展无可阻止,但是仅靠传统的思维模式,“城市病”已经不可治愈。看来我们确实需要调整方向了,特别需要强调以人为本这个根本。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