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发布结果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89%,比2010年提升了14.21个百分点,反映了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巨大进步。
显然,在中国城镇化背后是城市格局的裂变。未来30年,中国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怎么把头5年完成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其中,未来15年中国的城市化,是重要的切入点。
01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亟待解决三大问题
七普数据揭示出我们国家城市化率已经突破63%,已经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但是未来距离发达国家,就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城镇化目标80%-90%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
1.数量城镇化目标远没有完成。
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城镇化的推进速度有所放缓,从诺瑟姆S型曲线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已经过了快速城镇化大量人口转移进城的阶段,从农民工进城的数量下降和农民工返乡现象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国家城镇化的速率正在放缓,距离未来的城镇化人口目标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中,中国城镇化的核心议题,还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这是城市化的一个基本含义,也是我们国家目前还需要继续推进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跟特大型城市放开户籍限制是联系在一起的。
2.提升城镇化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
过去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在推动城镇化的时候搞一窝蜂、一刀切,在一夜之间,因为我们国家的特殊户籍管理制度,在身份上把农民转化为市民。但其实,很多进城的农村人口在生活上仍然没有完全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脱离农村原始的自给自足,以物易物,交换商品经济的模式,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中,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城市如何提升城市质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能级比较低的中小城市,在发展初期缺乏前瞻性战略思考,对于城市的空间布局,未来的人口资源要素,产业经济的承载力预期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设施承载力的水平,远远跟不上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了很多历史欠账。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大城市病问题,公共服务供给短缺问题,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城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难题,比如说城市老旧社区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未来弥补这些欠账,弥补这些城市功能的短板,提升城市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目标。
3.城填化空间布局以待解决的问题。
从东北珲春到云南腾冲这条线,是经济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他根据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胡焕庸线”的发现,是百年地理学对我国空间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发现。直至21世纪的今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问题,都与这条线,即人口资源分布理论密切相关。
该图的东部地区国土面积只占45%,却容纳了90%以上的人口经济。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的空间布局非常不均衡,而且很多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短缺的地区,所以国家无奈之下,搞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来破解这种资源要素和城市化发展格局不匹配的难题。未来,优化我们国家城镇化的空间布局,也是我们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的一个目标,或者说一个发展路径。
02
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市能级
“十四五”期间,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的战略引领地位进一步提升。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可以看出,34次提到了城市群;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进一步明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加快都市圈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是把都市圈作为推进城市群的核心。新一轮城镇化的重点,不再是就近城镇化,而是往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流动。
按照最新七普统计数据,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3.89%,我国的城镇化将逐步进入到下半场,进入到二次城镇化阶段。相比一次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由乡到城的流动,二次城镇化是城市之间的流动,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大都市集聚。
根据国际经验,在城镇化率超过60%后,人口会加速往大都市圈、城市群转移,由城市群、都市圈带动城市化进程。城市群里有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未来不在城市群的人口会加速向城市群和都市圈转移。
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城市具有更高的集聚效应,但这只是一个维度,还应从社会、资源、环境、国家安全等多个维度去考虑问题,不能简单以城市规模来表述城市发展方针。过去我们认为城市会不断增长,但现在有的城市增长有所放缓,有的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出现了收缩型城市。一些地区中小城市萎缩严重,缺乏发展动力,所以应该选择一些有潜力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重点发展,达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柴铎指出,“新型城镇化要改变过去依靠外延扩张数量的粗放型、低质量的城镇化。高质量的城镇化要形成结构清晰、功能定位明确的城镇化体系。除了不再一味的扩张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还要发展一些功能定位明确、有特色的中小城镇。实现农民本地转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优质公共服务全覆盖,从而减少大幅度的跨区域人口迁徙和流动,这是促进我们国家国土均衡,城镇化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且,未来30年,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每年增速大概还会保持在6%-7%的速度。如果按这个速度,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将会达到80%左右,则意味着还有将近5亿人要成为新市民。
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更要着力实现“人的现代化”。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说,“人的现代化”要依托“城的现代化”,必须保证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对此,多位专家也献计献策,保持城镇化的长期动力,可以通过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空间的承载力、吸引力、凝聚力。现代化基础设施本质上就是为进入到城市空间的各类要素,如人口要素、资金要素、土地要素来赋能,不断扩大提升城市的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