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县城“限高”,能撕掉县城“空心化”标签?
时间:2021-05-27 21:05:33  作者:陈红艳 
  近年来,县城的新建住宅普遍都有15-20层,百米高度已成常态,完全是大城市的手笔,现在要求全部降到18层以下。

  近日,住建部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统称《征求意见稿》),要求限制县城居住建筑高度,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最高不超过18层。



  具体概括为两方面内容:

  1.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

  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既要防止盲目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又要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县城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县城建成区的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应控制在0.6至0.8。

  2.限制县城居住建筑高度。

  县城居住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占比应不低于75%。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加强消防应急、市政配套设施等建设。

  《征求意见稿》提到的政策实施意义是“推动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在建筑方面,国家更注重“绿色”发展。

  一个不争的事实,县城的主政者都在谈旧改、建新城、搞新区,动不动就要谋划1000亩的大楼盘。问题是,县城的房子实在太多了,导致空置率高、租金低。如果此次《征求意见稿》通过,对县城的房地产市场将是“一记重拳”。与此同时,将优化县城居住环境,避免城区进一步“空心化”。



01“限高”对房地产影响几何

  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及了县城住宅楼层不能超过18层的规定,颇受房企和购房者关注。对于此类政策的出发点和后续县城房地产的规划等都应给予研究。

  《征求意见稿》主要从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角度出发,过去县城开发的强度过高,相关基础设施尤其是消防方面的设施不到位,导致相关住宅项目楼层偏高、密度过大,影响了居住的舒适度,这也和住宅科学建设的规范不相符合,对于绿色生态居住显然有影响。《征求意见稿》能够约束高层建筑的开发,将县城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筑规划等进行更好地协调。另外,《征求意见稿》和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十四五”期间县域城镇化发展必然提速,这也要求住房规划有新的内容。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高层建筑若过多,虽然客观上可以解决更多新市民的住房问题,但如果消费等配套不到位,那么本身也会影响居住的舒适度,所以从高质量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来看,住房发展需要更加科学规范。以低层建筑为主,同时注重紧凑型的城市建设,能够真正让县域住房发展和当地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符合高质量人居发展的导向。” 



  县城“限高”,对于县城群众来说是好事,既压缩了开发商利益,又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安全性及居住品质。对于房企,产品规划尤其注意在消防设施等配套方面的导入,以更好地符合当地的城乡和住房发展规划要求,真正促进住房建设科学、生态、宜居。从县城房地产的发展来看,后续人口导入速度会加快,尤其是新市民的增加下,房产规划如何迎合此类需求很关键。

  “从后续此类城市的房地产发展情况来看,也要注意各类风险,比如不能盲目靠卖地来发展楼市。楼层降低后,很有可能开发商会将原本一栋楼的楼层数量转移到更多楼栋上面,把一栋高层分成2-3栋,就要建设20栋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更多的土地。”严跃进一再强调,“楼层降低后,客观上房价有上涨的可能,这都是规划和房产部门所需要关注的,从县城房地产发展来看,要防范房价炒作。”

02“一县独大”不是房地产化  而是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事实上,全国共有1300个县级行政区,多数县城难以形成较强县域经济。县城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短板,一些县城在发展中又盲目投入建设项目,让发展本就艰难的县城经济难上加难。而县城经济的落后,导致许多县城的年轻人到其他省市谋求发展,安家落户,县城“空心化”。

  根据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我国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8席,中部地区占21席,西部地区占8席,东北地区仅占3席,百强县多集中于山东、江苏、浙江三省,有着强省强县、东多中西少的特点。

  2020年百强县排名(表):

  那么县城未来如何发展?

  1.县域经济并不是“一县独大”、更不是“房地产化”,而是乡村振兴、镇域经济、县域经济协同推进。

  一个地区,仅靠发展房地产是没有希望的,房地产只能短期带来经济发展。县域楼市表面的红火,难掩背后的隐忧。农民为子女入学而进城购房,看似刚需,结果却弱化了镇域经济,村镇建设水平与县城差距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房子密密麻麻,并未带来等量的人口集聚、居住需求。本该配套的水电管网气路等市政设施,学校、医院、环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县域财政和投融资模式根本无法支撑。房地产大开发建设的“空架子”只会让处于弱发展阶段的县城陷入发展瓶颈,无法真正改变县城真正的经济状况。摆脱掉弱县域经济落后和县城“空心化”,未来方可期。

 2.充分发掘利用县域经济的地方特色。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以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

 3.推进转移产业与本地经济的融合。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主导产业关系密切。经济落后的县域缺乏主导产业的带动。大多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域,靠资源开发或者初级加工带动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严重依赖资源开发,产品附加值不够,因此提升产业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产业融合将是必不可少的路径之一。



  从县城发展来看,浙江省嘉善县不论从产业、人文、发展这些方面都比较领先,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代表县是值得肯定的。嘉善处于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四城十字交叉中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引发了一系列“同城效应”。比如,主动“补位”上海企业的短板。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上海,仓储物流待不下去,制造服务业也难以维持,这便成为了嘉善招商引资的目标。还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而且嘉善的城市规模总体紧凑,同时在美好人居方面有较好的表现,都值得后续各县的关注。

  4.县城在商业广场建设等方面,控制规模大小,真正促进商业零售繁荣和城市品质提升等工作有序发展。

  地产专业人士王雪莲认为,“县城的商业广场建设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人口数量、区域面积、当地消费水平来定夺商业规模,而不是一味贪图大。杜绝县城规模无序地扩张、对布局不合理以及密度强度过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能力不足的这种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也存在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千城一面”的雷同建设等问题。当下迫在眉睫的是,转变县城开发建设方式,正如《征求意见稿》所提出的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从而补齐其短板。

 5.国家对县城的经济发展要导入更多相关政策,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县城的更好发展。

  纵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共出现“县域”一词11次,无疑发展县域经济势不可挡。中泰证券一项研究表明,在我国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0%的GDP,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多位专家表示,要实现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关键在于发展高质量的县域经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