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红建筑”在打卡中消亡?
时间:2021-05-27 20:08:36  作者:陈红艳 
  一年前,广州造成“万人空巷”的文和友在深圳开张,消费队伍一直排到了布吉河对岸,火爆到朋友圈连着几天刷屏。现已不再门庭若市的文和友,引发“网红建筑”的讨论声不绝于耳,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在“网红城市”时代,“网红建筑”究竟是随市场而动的下一个风口,还是建筑对城市生活的又一次深度破坏?

“网红建筑”的“流量密码”

  从广州到深圳,文和友都选址在现代商业区一侧,以传统建筑形态出现,用对比方式来表达它的“旧”。文和友的内部布置,是由联合创始人翁东华等人收集的数万个老物件,堆砌出一个全新的“时空”。“怀旧”这一标签,直击年轻人心灵深处,它契合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差异性人设的塑造,至于建筑本身已成为物质载体、流量载体的一种。

  建筑在流量带动下获得新生,“打卡”和“拍照”成为建筑使用的一种方式,是在改变建筑行业的传统思维吗?

  根据网络调研,设计者总结出了“网红建筑”五点“流量密码”:1.半透明界面;2.象征符号;3.透视组织;4.色彩设计;5.摆拍场景。 

  在设计界,这种“为社交媒体而设计”的建筑被称为“网红建筑”。



  对于“网红”这个词,很多建筑设计师一听就嗤之以鼻,不是觉得营销过度就是踩过雷。在他们想法中,这看似美好的网红面具下却隐藏着潜在的致命问题:

  1、为了尽力抓住人们的注意力,使得部分建筑师将建筑的娱乐性推至高潮,不必再深究建筑学的背后。

  2、人们渐渐只会被那些拥有光怪陆离、五光十色外表的“网红建筑”吸引,却逐步失去感受空间魅力的能力。

  事实上,建筑不仅是流于表面的美学,而是去追求深度的意义。即便是“网红建筑”当道的今天,“社交媒体”已成为建筑师设计新项目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但建筑师们更应该去表达建筑内核。

辩证看“网红建筑”

  只看“网红”的流量时代,人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红建筑”,到底为谁而红。

  在“网红”语体系影响下,建筑的变化同样推动了城市前行。纵观全球,在国外靠“作品关注度”来提升城市影响力的例子早已有之,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珠玉”在前,新诞生的网红建筑也先后担负起带动城市整体发展的使命。成功如洪崖洞之于重庆,不仅让重庆旅游焕发新的生机,还使其成为西部三大“网红城市”的一员。



  几年前也同样火爆的“网红建筑群”东梓关村项目,利用“网红效应”吸纳城市多余的经济资源,由此带动东梓关村的原住民回归,不仅是杭州市乡村振兴示范点探索“新杭派民居”的一次尝试,也实现了地方产业振兴。在这里,“网红效应”发挥了另外一种作用,是真正地为良好的社会营造做贡献。

  以阿那亚“孤独图书馆”为代表的绝大多数“网红建筑”作品因为具备了影视传播中的部分特质,因此发展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建筑现象。

  英国建筑师Farshid Moussavi曾说过:社交媒体强调了空间的重要性,这对设计者和建筑师来说是件好事,可以增加相关的设计任务委托,因为无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都需要更加频繁的翻新整修,以跟上社交媒体潮流的步伐,想一下设计者的作用,这是值得的。建筑师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设计上镜的建筑,而社交媒体建筑可能正代表着“柯达一刻”的延伸。

  显然,建筑师在“网红建筑”这个社交媒体背后,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关键。“网红”这个词就看你怎么理解,是昙花一现,只求曾经拥有,还是好口碑的代名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大众检验的产物,而你的作品会说话。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