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安庭:保护老城的“原生态生活方式”
时间:2018-11-15 11:10:38  来源:城市化杂志 

af1e5091517be1d0b72af5e4e60fa322.jpg

  安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董事长

  今年5月份,安庭在参加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进行了关于“着力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原生态生活方式保护”的发言。作为参与北京市政协工作10年的委员,同时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他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有独到的理解和感受。

  他认为,在北京城,原住民的“生活形态”与“特色建筑”一样重要。那些老社区、老居民流传下来的家族家庭结构、工作方式、生活志趣、情感体验与价值认知,是装在名城名镇“特色建筑”里的灵魂。而保护好“北京城市之魂”,是无法与北京人的文化割舍开的。换句话说,北京人的历史文化气息旺不旺、火不火,是衡量社区或商业街区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原住民的“生活形态”与“特色建筑”一样重要

  中国人的老话,“一方水土一方人”。安庭觉得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读解:“一方人造就一方水土”。

76b18b5c82266b2dd22ec6140376f427.jpg

北京的老胡同需要原住民

  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苏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徽州的骑马墙、广州的大屋,都是这些城市之所以称其为名城的文化地标。但是,谁来特意关注胡同里还住着谁,弄堂里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是否便利,广州大屋的居民是否还会讲粤语?……

  安庭说:名城名镇也有自己的乡愁。其中的历史文化往往是靠“特定的”居民一代代塑造流传下来的。这包括了他们家族家庭结构、工作方式、喜怒哀乐、生活志趣、情感体验与价值认知,也包括了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与敬畏。“抬头不见低头见”“远亲不如近邻”等等,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念与生活态度,这都是装在名城名镇“特色建筑”硬件里的灵魂,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只是游客眼中的走马观花。在以往的保护过程中,我认为对这一点的关注度是不够的。

  不能只有“阳春白雪”,到胡同深处调查“居民认知”

  根据安庭所调研的北京现实情况,他建议:一定要统筹兼顾各方认知,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本地的居民认知。

8749e0e7475a24277dcb2f22fdb84137.jpg

上海的弄堂

  在各方认知中,过去常见的做法是:把重点放在了“专家认知”、“政府规划认知”、“开发商认知”、“建筑设计认知”等“阳春白雪”的层面。但是名城名城本地的“居民认知”,却很容易被轻视。以往的调查走访往往流于表面,无法走进居民生活的深处,进而不能把“居民认知”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安庭对北京多个胡同深处的老居民做了专门的走访。初步了解了以下几种尴尬:

  1、 胡同平房的居住面积往往很小,居住感受不好,感觉压抑。

  2、生活设施虽然得到了改善(比如采暖的煤改电等等),但大部分人还得使用共同卫生间,洗澡、洗衣等还是不方便。

  3、在胡同里的居民还在继续生活下去,主要是两种诉求在主导:

  (1)孩子上学,离家近,而且属于传统优质的学区。

  (2)居民年龄结构偏老,都是长年居住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情感寄托,不愿意离开 。

  (3)很多居民,是没有条件另外购买住房或租住,无法搬离。

  (4)很多外地居住在此的居民,是因为房租便宜(商业与居住),生活及经营成本低,才选择在此居住或开铺。

  综上情况,历史名城社区里的居民,其实是跟大家一样,都想往更宽敞的居住条件,更便利的生活设施。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继续在此居住,或多或少都有“心不甘情不愿”的情绪。其居住体验并不好。历史文化名镇的“居民认知”自然存在负面因素。

  所以,坚持“问题导向”,安庭认为在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居民认知”中的负面因素。一点一滴,从切实改善其居住体验着手,让保护工作得到真实的依托与拥护,让当地老百姓成为第一受益者,在文化根基与现实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避免强大资金成为双刃剑,寻找老居民的胡同印象
   
  在安庭看来,强大的资金实力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事业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方面是能够为实施保护提供物质基础。但同时,强大的购买力也影响了原有的居民结构与生活形态,容易改变其历史文化原有的内涵。前两年就发生过为了非法挖掘北京四合院的地下室,而把北京德外大街给挖塌了的真实案例。虽然犯事者已被绳之以法,但带给我们的反思绝不应只是这个事件本身而已。

  换句话说,我们容易忽视的是,现在这些老建筑里生活的,究竟还有多少老居民。他们的生活形态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失去了这些老居民,失去了这些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民俗讲究、家长里短,我们的名城名镇又该怎样评估或重构自己的历史?这始终是事关“保护事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可喜的是,现在我们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关注这类问题了。比如北京白塔寺街区,能够把已经搬走的老居民请回来,并给付一定的费用定期开会沟通,寻找老居民小时候的胡同印象与生活细节,以恢复街区真实的历史样貌。

  安庭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地制宜,并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以人为线索,来感受北京城的风韵、遗存与魅力。在他回访的过程中,老街坊们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都很高,相应的产出也很多,证明这个方式是可行的,有价值的。

  健全法律法规保护原住民在部分城市或区域先行试点

  今年5月的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上,安庭专门就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如何“保护其中的原住民及其生活方式”提出两点建议:

  1、补充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相关“保护条例”。

  目前国家有关“条例”中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解释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安庭认为,这个含义不够完整,应当补充一条内容,那就是拥有一定比例原住民真实居住生活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他说:“我们中国有的是能工巧匠,建筑好复制,但建筑里的文化生态很难复制,这才是名城名镇中真实的本土化内容,所以单纯依靠建筑规划来作为保护的依据,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应尽快开展对相应社区“原住民”的入户调查,形成基线数据,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这些调查不同于人口普查,是专门为了摸清“原住民”基本情况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数、所占比例、年龄层次、工作状况、家庭状况、家族家谱等。

  比如:当原住居民少于一定比例的时候,还能不能获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称号,我们得画个问号。

9d384d423eb5fa4f3ae8376ef2765ea1.jpg

苏杭的小桥流水人家

  2、充分发挥网络议政的功能,设立专门渠道,向原住居民定向征集关于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利用互联网工具充分互动,挖掘并整合相关数据,为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安庭还在相关提案中,进一步建议:

  ——建议启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原生态居民保护》的有关法律、条例或标准的研究。至少能够拿出具体的指导意见,规定或约定“原生态居民”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所居的比例。可以对某个城市或区域先行试点。
  
  ——针对特大型一线城市的著名历史文化街区,探讨采取更为严厉和审慎的限购策略措施。同时,对于老居民采取更加优惠的补贴措施,把人留住。

  ——加强名城名镇文化在社区内部的广泛宣教,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让入住的新居民充分了解本社区的历史文化及邻里习俗,着力增强其文化自信心,尽早融入社区生活。

85e39204a82e28f64e3d5c44b4d19bde.jpg

广州西关大屋

b6949791cfc7730e097ce3e7962977d7.jpg

古徽州的骑马墙

  历史文化造就巨大“城市品牌”效益要作为千年大计统筹兼顾

  安庭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城市营销”与“品牌效应”,造就了其对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拉动提升作用。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品牌效应”,并不在当代、当时,而与经久岁月的文化积淀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

  比如,世界互联网大会选择在乌镇,是因为乌镇本来就是IT产业或互联网产业的中心吗?明清两代遗存的那些老旧的枕水人家,跟互联网产业会有直接关联吗?并不是。互联网线上再发达,人们还是要回归线下对历史文化的亲身感受,还是会选择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IP”,以树立并传播自己的“城市品牌”。

  这种现象是当代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真实写照。以北京为例,由其城市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来源不仅仅是当代的科技创新、国际交往、政治及文化中心的发力,作为800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胡同、会馆、商业街,烤鸭、豆汁、涮羊肉,布鞋、叫卖、戏园子等等……因袭了历史底蕴的个性民居与商业元素,与当代首都的发展元素遥相呼应、共同发力。街区、社区历史长河中的长久积累与当代科技文化元素相互叠加,成就了几何级增长的“化学反应”。历史文化造就的1块钱,带来的城市品牌效率可能就是10块钱、50块钱,甚至更高。

  所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经济社会效益,绝不在一时一地,而是要放到更加宽广,甚至是作为千年大计来统筹兼顾。这是与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总局思想高度吻合的。

  今年9月,通过深入实地走访调查,安庭又向北京市和全国政协建言:“如何通过我们的工作,在人脉上、人气上做好文章,让新老北京人在线下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中充分融合,让北京城的文化可感受、可弘扬、可复制、可扩散、可传承,细想起来,这里面几乎每一个方向都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关,是一件心情迫切,却又必须久久为功的事。”

  安庭建议:在有条件的商业设施当中,把具有唯一性的北京文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打造或再造,吸引线下的人脉、人气的快速归拢,形成可观的商业流量。这种流量将比网上动一次鼠标点击的流量,更加真实、更有质量、更具权重。让人们通过亲身感受真实的北京人,看到一个真实的北京。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