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杂志报道 城市化委员会专家顾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12月7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创新论坛上表示,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世纪80年代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而今天,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及海外转移,为境外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曲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时,恰逢中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开启新一轮世界性产业发展的新周期。自20世纪50年代始,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三次产业转移浪潮,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参与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产业由我国东南沿海向非洲、东南亚转移。转移的产业也发生实质性变化:五年前,中国向外转移的主要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鞋帽、服装、简单的加工组装类的产业,五年后,排在第一位的是IT业,其次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这为打造境外园区、吸引中国产业在境外落地带来机会。
自2003年起中国对外投资数据发布以来,十多年来,对外投资规模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2015年对外投资额首次超过利用外资额,2016年达到1961.5亿美元,由2002年的全球第26位跃升至2016年的第2位。曲建指出,从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过去资源类投资比重偏大,制造业投资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早期阶段十分相似。截至2013年底,能源资源领域在对外投资中的占比达46.7%。“伴随着能源和原材料投资占比的快速下降,制造业占比将会进一步提升。参考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路径可以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将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力量。”他说。
曲建认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需要集聚发展,而境外产业园区是服务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载体。以深圳为例,产业体系由三千多个产业园区构成,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伴随产业园区的发展而实现的。多个亚洲和非洲国家提出参照中国深圳经济特区的经验,开发建设本国经济特区。
曲建表示,境外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链条包括“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企业只有做好前期的研究工作,才能有效防控风险;详细区分当地政府和开发企业的职能,是完成对应盈利模式设计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