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烟头兑换1个绿色积分,10个废旧电池也能兑换1个绿色积分;3个绿色积分可以兑换一袋盐,12个积分可以兑换一袋洗衣粉。5个月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罗伞村的“垃圾银行”开张了。(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现在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村民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和环保意识仍然令人担忧,这倒不是说村民素质如何,而是农村依山傍水,天然的生存空间,再加上没有城市里的小区规划,村民的环保意识并不会像城市居然那么强烈。
如何处理乡村垃圾,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但很多地方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参与度不高。罗伞村“垃圾银行”的做法,就在于抓住了工作细节。一袋盐、味精、牙膏、香皂等看似微小,但拿垃圾能换到这些日用品,对农民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既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又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这笔账其实很好算,如果在村里设保洁,一则山村面积广,垃圾清扫并非易事,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的费用会过大,并非乡镇所能够承受;二则无法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好垃圾分类、乱扔的陋习,三则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积极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育。而这种你存垃圾,我给你“利息”,最终银行给你兑现实物的作法,不仅别出心裁,更重要的是使村民改变了以前那种“随手扔”的不文明行为,自觉将垃圾收集起来送到站点,山村环境因此变得更靓了。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下面临着垃圾围城市的各大城市,尽管垃圾分类处理、社会激励制度不断翻新,可垃圾处理效果、市民参与积极性仍然不高,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罗伞村“垃圾银行”的做法?
毕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卫生习惯、环保意识的倡导和养成,关键因素还在于人的思维观念转变,和文明倡导机制息息要关。可见的是,“垃圾银行”贵在意识的培养,通过这种让民众看得见的实惠,通过促进大家环保卫生意识的提升。
当然,一种模式的倡导关键在于适合,而非照搬,罗伞村“垃圾银行”对于各地垃圾困惑提供了一种思路,通过大家喜于参加的形式和鼓励的办法,激发群众参与到环保和垃圾归类工作当中来,当文明习惯和环保意识养成后,即便没了奖励措施,群众也会主动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