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返乡探亲回京后,看了众多媒体的返乡日记,甚是感动,勾起了生活在喧嚣都市笔者的思乡之情。
笔者是在羊年腊月二十七离开工作和生活的北京,那时的京城已经透出了些许清静,常年接送我们的出租车司机李师傅说:“你们回老家过年要好玩些,北京每到春节都很冷清,在乡下会好些,多少还有点年味。”君不见,过年期间在京的一些朋友微信上晒出冷清的街道照片,吐槽“春节的北京就像一座空城”。
诚然,生活在北京会享受到大都市比肩世界的繁华和高品质的文化生活,但除了要承担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外,还得忍受大都市的交通拥堵和雾霾等城市病的困扰。
中午时分飞机平稳降落,走出深圳宝安机场,瞬间被南方湿润的空气暖暖地包围着。自去年家乡通上高铁后,一直设想乘坐高铁回汕尾的快感,但因深圳——汕尾高铁一票难求——其实这都是在城市化大潮下我等众多外出打工者集中返乡过年惹的祸,只好乘坐深圳侨社长途大巴,踏上了返乡的旅途。
或许是通了高铁的缘故吧,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大巴在深汕高速上匀速前进。车厢里比较安静,偶尔听见车上乘客说上几句久违的乡音——潮汕话,倍感亲切。
在汕尾,家乡的年味儿依然浓烈,贴春联、买年货、添置新衣、买橘子(树),这是过年前需要准备的;放鞭炮,大人发红包、小孩收红包,舞(虎)狮,说吉利的话,各家各户去拜年,初五、初六去拜神。当然,元宵节那天还要抢炮头、放烟花等等。
“拜神”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历史悠久,是一种对神的祭祀活动。特别是正月里,拜神更是头等大事,事关家宅一年兴衰,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拜一次,场景堪称盛大。有网友调侃:潮汕媳妇,这个地球上最接近神仙的人!
离家多年,故乡虽已面目全非,但大体轮廓依稀记得。跨过小溪的一座小桥依旧坚守岗位,承担着连接汕尾的交通重任,公交车、小轿车、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等在这条连接家乡的二级公路上纵横奔腾,记忆中的品清小学前的“龙须井”去年因整治环境被掩埋了,戏台还在,但周围的大榕树大多被砍伐,其位置有的被新盖的房子所占据,有的被一些小商小贩盘据着。一个农贸市场虽然给村民们提供了生活便利,但显得有些许杂乱,并透着一股农贸市场所特有的腥臭味。村民们也不像早些年那样只关注庄稼地里那点事,开始谈论拆迁、股市和如何从香港带奶粉等等。
那个承载了我最美童年时光的故乡,似乎已成为了回忆。因上游水库缺水,小溪经常断流,因周边饲料厂、养殖场林立,溪流已污浊发臭,还有被诸多临时建筑和垃圾包围而矮了半截的鸡笼山……
今年老家的汽车多了起来,不少家门口都停放着小车,回乡的打工者攀比似的买车,因为村里没有规划停车场,便各自把小车停在门口,车身都擦得铮亮,细看车牌以广州、深圳居多。汕尾市区也因比往年多了一些红绿灯和人行道,交通秩序较往年规矩了许多,乡亲们说这得益于汕尾来了一位说普通话的市长。
记忆中的家乡,只剩下些片段来怀念。我要怀念的是家乡的鸡笼山和源于合山门水库的小溪,清水汩汩,蜿蜒向前,流向中国第一大泻湖品清湖;我要怀念的是小溪两岸堤上竹林丛中蜿蜒的小路;我要怀念的是家乡夏日一声接着一声喊夏的知了;秋日令人垂涎的海鲜,以及清新的空气……
诚然,把首都北京这一国际大都市与家乡小城汕尾市扯到一起抒发笔者的一番乡愁似乎欠妥,但在涉及数亿人口席卷全国的城市化浪潮中,把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和以汕尾为代表的三四线城市乃至笔者都裹挟其中却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