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日前,城市化委员会国际交流专委会专家顾问、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继凯发表文章称,要科学认识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新机遇。
李继凯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GDP的规模扩张主要是通过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实现的,强调大规模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但是,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需求侧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三架马车”遭遇巨大挑战,投资引发产能过剩、内部需求难以启动、外部需求下降影响出口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同时,高税收成本、高融资成本、高行政成本对需求侧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明显。为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等目标均衡实现,应当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统筹施策,这样将产生更佳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投入等投入,另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技术进步、知识增长、创新驱动等)等。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活力下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日益紧迫。这对于化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压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发展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李继凯表示,当前,高税收成本、高融资成本和高行政成本对我国供给体系构建产生约束,致使供给侧作用的发挥受到抑制,供给结构老化,导致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可以说,当前的供给约束、供给抑制和供给结构老化正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就可以恢复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开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
李继凯指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分为“新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四个阶段。而2009年至今的中国经济由于太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尽管宏观调控一再发力,扩大总需求,却止不住经济增速连续五年的下行。中央政府此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是抓住了中国经济“供给结构老化”的主要矛盾。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方能从根本上恢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具体来说,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是对土地制度与产权、经济体制与国资、科研教育与投入市场、金融体制与机制、分配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综合以上分析,李继凯认为,深刻把握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首先,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利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对于形成新的发展理论及发展方式、挖掘新的市场需求潜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下行的重大对策,是有效应对当前的市场需求不旺、产能结构性过剩、经济发展活力下降、出口下滑等的重要选择;再次,在实体经济发展苦难、新兴经济脱节、金融体制将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的背景下,有助于化解当前经济风险。最后,有利于启动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源依赖、破解资源过度依赖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困境,进一步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李继凯表示,我们要科学认识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一是“传统产业”将重获发展机遇。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应特别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尤其针对钢铁、水泥、煤炭、油气、有色金属等上游产业。同时,针对房地产行业高库存现象,要把房地产去库存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结合,重视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二是 “服务产业”将获发展。“供给侧改革”将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这也意味着社会将会为提供中高端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而信息及互联网产业、教育及培圳产业、文化与智慧产业、服务平台与社会化服务产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三是 “软资源”将会创新“硬价值”。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企业发展战略、形象品牌化、资产证券化等组成“轻资源”对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要素升级意义重大,并将会创新“硬价值”。四是“旧领域”将产生新需求: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供需错位”的局面将会得到有效改善,传统的“旧领域”将会衍生出新的需求,逐步形成个性化、层次化、多元化的供给市场,并衍生出新的需求。五是“旧市场”将生产新价值。随着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市场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原有的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并促使新需求产生,从而创造出新的市场价值。
最后,李继凯指出,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强“供给侧改革”,表明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供给成熟”、“供给老化”阶段,“供需错位”问题日益突出,需求出现新升级,只有产业结构调整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同时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加快出清,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