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 为什么人口会向首位城市聚拢?
时间:2015-10-28 09:42:00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武凤珠 

  人们对居住地的选择,是不同个体根据自身条件,经过成本计算、利弊权衡,自觉自愿“用脚投票”的结果。在这一抉择过程中,人们综合比较、多方考量,所希望实现的无非是自己与家庭生存权、发展权的最优化。

  “首位级城市”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开放的市场环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高的薪酬待遇和更公平的机会——这些都是中小城市难以比拟的社会资源,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与家庭选择“逐资源而居”。人口源源不断向大城市聚拢这一看似疯狂的社会现象,背后是千万个体慎重思虑做出的理性选择。

  首位城市优质资源集中

  南京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黄润龙说:“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是大势所趋,而大城市有着诸多的突出优势,所以更容易吸引流动人口。”以北京为例: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几乎聚集了全国最优质的资源:这里有长城、故宫、颐和园等6项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拥有遗产数目最多的城市;全国排名前50位的大学中,有9所在北京;截至2012年,北京共有51家三级甲等医院,约占华北地区三级医院总数(162家)的31%;此外,各央企总部、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等全国顶尖的就业资源也都集中在这里……

  北京的城市吸引力便在于此:很多外来人口或许并不以留居北京为最终目标,他们只是陪伴子女来寻找更好的教育机会——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北京;他们只是希望生病的父母得到更好的医疗机会——最有声誉的医院在北京;即使他们只是寄望于得到更多的赚钱机会——北京应届毕业生起薪、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也都居全国前列。

  此外,北京户籍及附带的隐性福利,也使得“拿到北京户口”成为很多外来人员的奋斗方向。有网友做出测算:北京户籍中隐含着购房、购车、教育、婚姻、就业、医疗、生育、养老等方面的80多项福利;一套地处大兴、76平方米、市价180万元的经济适用房,若拥有北京户籍、具备申请经适房的资格,只需花费42万元的购房款,比没有北京户籍的人至少节约140万元;京籍生源被在京名校录取的概率也远高于外省生源……外来人口在京努力所求,并不是简单的“一纸户籍”,而是与户籍配套的“首位级”城市资源。

  齐骥副部长在谈及北京等大城市的人口问题时说,“北京现在可能是全世界在建地铁项目最多的城市”,每年都有100多公里的地铁投入运行,高峰时段,地铁每天要运送1000多万人次;近几年北京交通越来越拥挤,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每年递减10%—20%。齐骥称,政府虽然出台了限行、限购等行政政策,但是从长远看,这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人口仍然持续向大城市流动,而到目前为止,北京等城市并没有找到控制人口的有效措施。

  青年群体追求价值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分析“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认为其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部分”,其中“流动人口的迁入,即机械增长是造成我国大城市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

  在涌入北京等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中,青壮年是人群主体: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11月18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33.7岁;据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局长陈绍康介绍,截至2013年底,广州837万的流动人口中近9成为青壮年,其中16—45岁人群占88%,16—25岁人群占33%。

  3月30日,人人网公布了2015年大学生毕业季调查数据:今年毕业的90后大学生中,有64.7%的毕业生求职首选一线城市,37.3%的毕业生选择二线城市及沿海地区,选择在出生地(家乡)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占比为23.5%,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占11.8%——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仍然有较强的人才吸聚力。

  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网友评论说,大城市“出于效率和专业的考虑,分工会非常精细。同样的一份工作,在大城市里可能会被分解为多个环节,也就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宋迎昌则认为:“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大量优质资源集聚大城市,让这些地方具备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大城市的收入也有较强吸引力。在2015年7月公布的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上海市城镇居民以26664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居榜首,是甘肃农村居民收入(2985元)的近9倍、新疆农村居民(1377.95元)的20倍;此外,又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职工的年均工资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增速,在起点就不同的前提下,这意味着在北京打工与在小城市打工之间的收入差,实际上在不断增大。黄润龙对此现象早有研究,他说:“人人都想过好生活,所以在选择工作地点时,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比较收益高的城市。”

  此外,大城市的竞争环境也更加公平。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向《城市化》记者表示,越在大城市,人际关系就越能够超脱小城市的“熟人网络”,对于年轻人来说,竞争环境就越趋向公平,因为在人口规模超大的城市中,想要构建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人际关系网是几乎不可能的。

  对于青壮年群体,大城市的成长空间、学习效应等也都是其引力所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在文章《户籍三问》中指出,大城市在带给人们更丰富的消费品、更多服务种类的同时,“也能够借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相互的学习效应,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优秀的人才之所以聚集在大城市,也是因为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有更强的相互学习的效应”。很多大学生也认为,大城市是更适于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与众多优秀的人在一起虽然有压力,但如果转化成个人成长的动力,会在这个环境中快速成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