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修复城市良心的时候到了
时间:2015-08-27 09:49: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任大刚 

    8月24日早晨的大暴雨,使上海多处出现“看海”景观。作为中国内地现代化程度最高、市政设施建设堪称一流的城市,出现这种情况,让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作为上海市民,我知道,这并不算太大的新闻,因为每隔两三年,这种景观就会出现一次。只不过这次出现在浦东、虹桥两大机场,而不仅仅是一些偏僻路段,所以影响要更大一些。

    不光上海,其他大城市也一样,时常一场大雨之后,城市里就可“看海”。这些“不差钱”的大城市,隔三差五地被暴雨“围堵”,不能一味责怪老天爷不给面子。水淹城市,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

    以上海为例。上海除了松江区有几座海拔几十米的小山之外,全域范围内都是平均海拔为4米的平原地区,但开埠以前,境内河道密布,排水通畅,像今天这样的大雨,根本不可能有“观海”的机会。开埠以后,人员繁多,日趋繁华,一条一条大小河道因倾倒生活垃圾而被淤塞填平。这种状况所导致的城区排水不畅,在旧上海一直存在,棚户区一下雨便成泽国。

    近20多年来,上海再次获得发展机会,城区面积扩大数倍,原属城郊的更多河道被淤塞填埋。今天的城郊,很多河道因为工农业生产或道路建设,流水不畅,甚至成为一段段死水,毛细血管一样的河网出现比较严重的梗阻。在这种情况下,一遇到大暴雨,想要不积水都难。

    这种不利于排水的地势,就对市政规划设计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对现有城乡河浜的疏浚,市政府也有关注,但实施并不太得力。这次连两大机场都淹了,说明当初在机场建设时,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机场的地面建设上,而与机场血脉相连的地下管网通畅到什么程度,能够防御几年一遇的大暴雨,并没有考虑周全,或竟无可奈何也未可知。

    的确,市政设施建设同样存在投入产出的估算。上海的排水设施,多数设计为抗御“一年一遇”,而如果要提高到“三年一遇”乃至“五年一遇”,目前正在运转的排水设施就需要大规模改造,地方财政是否拿得出、是否愿意拿出这笔大投入?就目前来看,不妨算笔账:一年一遇的大暴雨所造成的损失,与提高防御标准的耗费之间,哪一个更合算?

    财政支出永远是紧张的。把排水标准从“一年一遇”提高到“三五年一遇”能不能做到,要看地方政府是否把它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上。这其实是城市管理者执政理念的体现,在这个问题上,要记住比算经济账更为重要的那句老话——以人为本。很多城市管理者都把“以人为本”写在红头文件里,但它不是一句空话。具体到市政建设中,就是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民众能否免于不期而遇的暴雨之苦。

    人们经常说,从地下排水系统,能看到城市的良心。这些藏在地下的市政设施怎么设计、建设和运转,公众往往并不知情,很多时候因为安全等原因,也不会向公众开放。这套看不见摸不着的系统,既可以做好,也可以敷衍了事,只有到关键时候,它才发挥重要作用。说它是城市的良心,并不为过。

    在今天,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几乎已经结束,修复“良心”的时候到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