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句杜甫著名的诗歌意境中,饱含着宁苦自身以利众生的济世之心。时空转换千年,诗人当初的情怀,此刻已成为中国执政者的民生胸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着国运。“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上,就以大篇幅讲话来点题对住房保障的民生落笔。
住房保障是改革红利的发放方式,也是改革热点的关切所在。这句话的维度。在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着财富分配和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而住房领域所表达出来的焦虑尤其明显。热议的房价问题,凸显着住房已不再是民生的单边表象,而是延伸进社会各个层面的情绪汇总。因此,在让市场起到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来完成政府有力托底,并以此调节收入差距差距、优化住房供应需求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诸多深层次问题,不啻为改革和民生的双重切入点。
住房发展是高屋建瓴的政治经济学,因为它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同时,它也是格物致知的微观经济学,毕竟这是房地产业的重要事件。不过,对于国家领导人来说,看得更清楚地则是对住房保障工程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住房保障问题,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偌大问题的解决,既要考虑到现阶段的经济基础,还要满足弱势群体的住房保障,更要兼顾消费和投资的市场需求。对于这个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就用“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来强调。这也注定了观察中国住房这一民生大课题,它就一定不会是简单地、片面地,而是要用辩证统一地来看顶层设计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住房保障工程更是要在一砖一瓦中建立起新的民生高度。对于住房保障性工程的投入,是统筹兼顾和落实执行的综合体,也彰显着政府“工具箱”里的举措多元化: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完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性资金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吸引企业和其他机构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一系列的举措,都凸显着住房保障工程被政府作为“紧要工程”来抓的决心和勇毅。有所作为的背后,是愿景的动力推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这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要全力完成。”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对于住房保障性工程的滚石上山,凸显着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优先位置的用意。在顶层设计者看来,解决了百姓住房问题,保障了民生底线,这对于经济发展打造了更好的基础和前提。正如习近平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诚然,只有站在民生新的高度,掌握好经济和民生双向的维度,拥有对民情关注的温度,才能眺望出国家和民族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