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安徽部分地区调研了解到,部分在建或已建民生工程存在建而无用、建后闲置现象,甚至成为少数主管部门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一些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重建轻管,后续运转养护资金缺乏,导致已建工程加剧折旧,损坏严重。我们应该让基层民生工程发挥更大效用。(7月15日《半月谈》)
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变成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已是一个老话题了,也是频现各地,屡见不鲜。民生工程没能发挥其应有效力,无非两种原因,一者,主管部门本来就是打着建民生工程的幌子建政绩工程,他们的出发点就有问题,所以在建设民生工程时,不可能真正从民生出发,而会好大喜功,容易不顾现实,凌空高蹈。如去年有媒体曝光,山东省商河县投资数千万元的小农水项目,当地政府宣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却未经使用就大面积报废,盖因为很多设施并不是出于实际效能的考虑,而本来就只是一种摆设。这些“惠民工程”打着惠民利民的幌子,却根本没有造福于民,只不过是糊弄上级骗取政绩及财政拨款的形象工程。
二则,一些主管部门盲目上马项目,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能因地制宜,下达“硬指标”、“设时限”,可民生工程项目,要么不符合民众现实需求,要么早就应该退出目录。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曾连续实施5年的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就是其中一项。安徽省五年间投入了10亿元,为每户农户建沼气池,可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而老年人又习惯柴草生火,沼气也需要动物粪便作为原料,耗资巨大的沼气池利用率相当低,如事先科学规划,多加考察,这种并没惠民却又投资巨大的沼气池也并不会建设起来。
故意将民生工程打造成政绩工程,太过可恶,而因为缺乏科学规划与成熟考虑,将民生工程变成了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则太可惜、太可悲。两者都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浪费,也透支了民众对于政府保障民生能力的信任,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也是政府部门责任意识不强、能力不够的表现,其中也往往隐藏着腐败的身影。
民生工程应该接地气,保民生、促发展,需要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合理科学规划,改变重建轻管,加强管理,也需要更多地征求民意,不能闭门造车,民生工程怎能少了民众的参与决定?民众冷暖自知,他们自己才知道哪些是他们所最需要的。只有充分征求民意,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要加强监管,才能避免民生工程异化为面子工程、烂尾工程,才能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人、落实到户,让国家财政资金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对于那些把民生工程生生变成面子工程、烂尾工程的部门及官员,如贪渎惠民资金、决策失误、好大喜功、能力低下等,都应该追究相关责任。将善政变成恶政,或是庸政,都是失职渎职行为,将有限的应用于刀刃上的国家财政资金打了水漂,或是收入了自己囊中,透支了政府部门公信力,糟蹋国家财政资金,无济于改善民生,都不能轻易放过。只有加大问责力度,才能以儆效尤,有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