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一定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设计企业不同,园区内更多的是诸如潜龙、青鸟、古今、尚致等“专心致志”的工业设计公司。它们的创始人大多出自于本地的家电企业,现在的服务对象也基本是这些企业。对于这个庞大的设计市场,它们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但又有些无奈。熟悉的是人、是产品、是工艺,无奈的是长期以来设计已经模式化为受托画图,停留在外观,停留在仿制基础上的改进,难有力量做出基础性、创新性的设计。这就使得以设计为生的人们如同小白兔一样,吃的只能是营养价值很低的青草,因此睁开眼睛就要吃,一口都不能停。远不能像骆驼那样,蓄积强大的能量,向着理想的目标做艰难的跋涉。同时,包括美的在内的很多家电企业都在加强本身的设计力量,外来的设计企业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这对于本土设计企业来说,既是行业的春风,又是竞争的寒风。
这些企业公司的负责人和设计总监是一群生龙活虎、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家电产业的特性,使得其对工业设计有着特别的需求,美的的各个事业部虽然都有各自的工业设计团队,但它们依然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外包设计订单,以保持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大企业内设设计部门与园区专业设计公司的业务往来对双方而言,是一个相互补充、学习提升的机会。而园区进驻的外来专业设计公司,又可以将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传递过来,因此,本土的“草根”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联袂同行,进驻设计城。由此开始了一个多方共赢、整体提升的过程。
张建民的工业设计梦
与很多工业设计师崇尚西方现代的设计风格不同,张建民在接手广东工业设计城改造项目的时候就为它植入了东方传统的基因。园区的设计改造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黑白相间的“围棋”布局,借喻中国工业设计大发展的开局之作,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接下来的竞争发展中需要更多的博弈智慧。说起来有些戏剧的是,虽然张建民在深圳、太仓、顺德等地的三旧改造中,凭借与众不同的改造理念和独具匠心的改造手法,获得了各方的广泛好评,但作为国内第一批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他却是有些无奈地走上了这条路。他身上折射出了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坎坷和艰辛。
1987年,张建民考进西北轻工业学院,学习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在当时算是个过于时髦的专业,谁也不知道毕业后的去向。1992年,这个西北小伙子怀揣梦想来到深圳,渴望大展身手发挥自己的本领。也是在这一年廖志文(现为六维空间设计顾问、顺德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和邵继民(现为广东工业设计城有限公司经理)也抱着不同的理想分别来到了深圳和顺德。然而,当时深圳的现实几乎让张建民的“工业设计”理想彻底破灭。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等待时机,张建民开始转行从事了当时市场需求较大的平面设计,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当时规模庞大的印刷业。众多产业集群的存在创造了空前的市场需求,这使得当年来深圳打拼的许多与美术、艺术沾边的年轻人都进入了设计行业。尽管如此,整个社会和整个制造行业都没有形成对设计应有的重视。那个时候的企业可以花几万甚至十几万做一套企业的VI视觉设计,但不会花这么多钱去设计自己的产品外观,更不用说独立设计开发自有品牌的产品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企业对于产品设计的认识水平还很局限,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企业的效益还算可观,不需要通过创意设计去制造更大的利润空间。比如生产一部电话,只需要按照国外现成产品的外观模仿就可以了;一个外销的打蛋机,没有50块的利润,代工企业都不接。所以科班出身的张建民,一直没有机会从事工业设计,但他却始终没放弃“工业设计兴国”的理想。
张建民的机遇出现在2003年,当时规划建设深圳地铁,在施工招标过程中,地铁导向标识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中。这是一个与平面设计相关而又不完全相同的领域,专业的平面设计公司无法完成,但这恰恰给了张建民一个施展的机会和平台。由于他本人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同时,又在平面设计行业有过几年的经验积累,承接导向标识的工作再合适不过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张建民和他的团队完成了设计任务,并一炮打响,后续的项目接踵而来。地铁导向标识是一个典型的跨界设计领域,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建民过去几年出于生计考虑的选择和徘徊也是一种必要的积累和投入。
从2007年开始,又是一个个看似偶然的机会使得张建民开始在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领域中大展拳脚。深圳设计之都、广东工业设计城、江苏太仓设计城等改造项目,使得工业设计的理念方式开始与城市更新、建筑理念相互碰撞交融。有人说,张建民在渐渐实践着自己的工业设计理念。2009年,作为园区首批入驻企业,张建民的“基石”顺利扎根北。在这里他似乎要重新拥抱自己最初的梦想,也许只有在顺德这样家电产业发达,传统制造业对设计业拥有直接和强烈内在需求的地方,工业设计才有自己的位置和属于自己的空间,张建民才能真正找准已经有些偏离的设计坐标。中国工业设计的春天真的在金融寒冬之后悄然而至了?
与张建民一样“科班出身”,但却以一种曲线救国方式重返工业设计行业的经历不同,由于当年美的等家电企业较早设立了工业设计部门,成就了诸如老柏强(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陈刚昭(无锡轻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等专业对口的幸运者,同时在工业设计领域也不乏美术、平面设计等相近专业从业者的加入。但综观整个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在一定意义上与张建民的成长历程存在某种相似性,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种种原因,从一开始,中国工业设计并没有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发展,而是附着在家电、轻工等制造业母体上;其次,由于工业设计涉及产品结构、外观、材料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其本身就表现出一定的“跨界性”;再次,传统制造业的提档升级为工业设计的独立发展和其更大作用的发挥创造了难得机遇。
张彪的选择
作为香港业内比较有名的工业设计师,张彪在手表、家电、运动器材等多个领域都有非常成功的作品问世。据张彪介绍,大概2年多以前,大陆的多个创意产业园区都曾经到香港进行招商引资。可是工业设计需要一个成长的环境。他经过多方比选,也经过了等待和挫折,最终于2010年走进了北的广东工业设计城。除了顺德周边大量制造业的吸引,顺德的区位、语言、饮食等因素也对这位香港设计师和他的机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这里的政府与运营商给予他的信任与支持。
张彪认为,广东工业设计城在引进工业设计企业、促进工业设计发展方面较香港有一定的优势。香港在产业发展方面一般不会针对某一产业或行业采取特殊的支持政策,因此,许多新兴产业在香港缺少必要的发展氛围。在张彪看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虽然眼下大陆与香港的工业设计还有一定差距,但诸如广东工业设计城这类创业产业园区的纷纷出现,可能极大地加快大陆工业设计的发展速度。园区(政府、运营商)能够为入驻工业设计企业解决一系列问题,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设计业务。园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设计企业之间的交流和行业资讯的更新。
在设计公司的人才引进方面,张彪倾向于使用本地人,因为在他看来,本地人流动性小,对本土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红点”来了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产品行销全世界,但长期的外向型订单贸易和OEM生产方式可能使我们普遍认为,中国本土的工业设计缺乏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其实并非如此,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也给本土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可能。以小家电行业为例,目前国外市场上销售的很多产品都是由珠三角或长三角的制造企业代工的,某些产品的设计甚至也来自本土设计师,只是国外消费者对于本国品牌的忠诚度使得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只会选择“本国”产品。而外销产品在国内市场又难觅其踪迹,使得长久以来本土工业设计师和他们的产品都远离公众的视线。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业设计一直裹挟在大规模制造业的喧嚣中悄无声息地孕育和发展着,以至于顺德工业设计园刚刚为其开启了一扇窗,我们就能够感到那种迎面而来的声势和力量。工业设计在北突飞猛进式的发展让当初顺德工业设计园的主要推动者和所有参与者都感到兴奋不已,颇有几分出乎意料的喜悦,北似乎找到了转型提升的钥匙和通往另一片天地的路径。
在中国的工业产品大举进入国外市场的同时,远在欧洲大陆的德国红点——国际工业设计界的翘楚——也已经洞察到隐藏在中国庞大制造业背后的那股或明或暗的力量。刚刚装修的办公室还没有配齐家具,定制的红点LOGO刚刚送来,彭译贤女士正在仔细地查验。虽然她的新名片还没有印出来,但她现在及接下来的身份已经确定——德国红点中国办事处的负责人,而这个办事处就设在广东工业设计城。作为国际工业设计行业的“奥斯卡”,红点对于设计行业从业者及他们的设计产品而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自明。除了德国本土以外,红点只在新加坡设立了办事机构,这次红点将探路的目光锁定在顺德北。据彭译贤介绍,德国红点希望到中国大陆落地发展,他们目前正在着手推动红点设计杂志中文版在大陆的发行工作,如果推动顺利,他们将以此为契机,在国内开展一系列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业务。
喜多俊之亮相北
就在红点抢滩北后一个月,2010年7月19日,日本国宝级设计大师喜多俊之来到北,与广东工业设计城签订了项目合作战略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喜多俊之将正式进驻广东工业设计城,在北设立他在华的首个工业设计机构。
喜多俊之先生是一位在环境、空间、工业设计领域国际舞台上表现活跃的工业设计师,在日本被誉为“国宝”级的设计大师。他的作品被纽约近代美术馆和一些国家的主要博物馆选定为永久收藏品,受到很高的评价。喜多先生一直致力于将濒临失传的传统技术和材料运用于现代设计和资源的再利用之中。喜多俊之来到北,在华设立工业设计机构,将成为顺德接轨国际设计渠道,深入开展中日设计领域人才培训及引进的重要平台。喜多俊之先生在广东工业设计城注册成立中国喜多俊之设计机构(公司),负责其在广东工业设计城以及中国地区的业务拓展。
当谈及为何选择到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的时候,喜多俊之认为,“工业设计不分国界,资源对于设计的发展十分重要,广东是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工业设计的发展也相当迅速,自己选择北极具起点意义”。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他会充分利用自己四十多年的工业设计经验,尽力帮助当地的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和品牌化。 喜多先生也十分看好广东工业设计城的未来发展,表示这是培养青年设计人才的重要地方,希望自己的设计企业能够起到促进中日友好的桥梁作用。
“各种国际设计资源的聚集,将对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广东省经信委技改处副处长陈文泉对喜多俊之的进驻给予高度评价。喜多俊之的到来无疑给广东工业设计城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推动本地及整个珠三角工业设计的产业化和国际化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使得广东工业设计城从一开始起步就瞄准和对接国际一流设计资源,不仅对国内工业设计水平的迅速提升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间接提升了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
就这样,德国红点奖主席彼得扎克、德国著名设计大师克莱尼、日本设计大师喜多俊之、中国香港工业设计大师李德志、中国工业设计界的怪才石振宇,这些当今工业设计界的大人物都纷至沓来。四大美院(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联合在此设立学研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已与广东工业设计城签约共建动漫学院;清华大学也将到此创办工业设计研究生院。此外,另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也加入了北正在探索的事业,新加坡规划大师、曾主持深圳华侨城总体规划的孟大强先生已接受北镇的邀请,将对北旧城改造和现有交通安排做系统规划设计。所有来到北的人,共同的感受是,在这里找到了知音。镇委书记徐国元,这位北和顺德的代表,以他敏捷的眼光和细致入微的感触,将一个一个高手的心留在了北。他半开玩笑地说,“该来的都会来,当然我们还不知道下一个来的大师是谁?”话音未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胡存智先后到广东工业设计城调研考察,对北正在从事的探索给予了高度关注。这种风云际会对小城北的影响是远非GDP增加所能换来的。
“风云际会”的现象说明:一件事情能否成功,要看是不是有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来,而且是出于理想、出于信念。当一场风云际会的大戏上演的时候,这件事情就胜利在望了。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出现为北吸引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国内外著名设计精英。在审视对城市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要素时,衡量的尺度和标准有时不能完全按照衡量工业化的指标来认识和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有可能是更大的价值。工业设计在短期内并不能给北贡献太多的GDP,但设计意识对北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对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工业设计,北与广东以外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戴国强副司长认为,“工业设计不仅仅是提升我们制造业的手段之一,它也要支撑我们整个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品牌、管理、市场营运、甚至物流,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工业设计的作用更为重要,工业设计是制造业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我们的制造业只能苟延残喘。我们可以通过投资去维持今天的发展速度,但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有数据显示:产品设计周期是7—8年,而我们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是3年到3年半,也就是说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设计一个产品出来,但是很快就被新的产品所代替。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一定要提高我们的设计能力,赶上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速度。我们需要通过标准化、结构化的设计适应整个发展进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工业设计”的意识。
尽管政府已经为发展工业设计、为自主创新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但在今天市场化的环境下,自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必须按照市场化的规则和方式推进。如果缺少巨大的市场需求,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政府和企业在基本目标和运作逻辑上有时会出现一定偏差,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真正自主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反而要通过国家行政主导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开发,民间市场化的研发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产品和需求进行的。顺德工业设计园的出现实际上是在顺德原来的产业链条中抽离出了一部分核心环节将其独立成一个行业。那么这个行业与原有产业、以及原有产业中的企业的关系如何协调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毕竟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工业设计环节对产品而言至关重要,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在国内知识产权还没有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时候,工业设计外部化对企业而言是存在巨大风险的。可能这样的问题在目前的广东工业设计城还不明显,毕竟运营商是从外地引来的,与之共同入住的设计企业也来自外地,这样的组合显然没有对北原有隐没在制造业领域的设计存量形成太大的影响。顺德工业设计园更像一个嵌入本地庞大工业制造体中的器官,与周边组织的有机联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毕竟对于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接受总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