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201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近日发布。分工方案称,“出台居住证制度,研究制定积分落户政策”。北京的居住证、积分落户政策将如何设计和推进,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实际上,北京早在去年就将居住证制度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和立法计划中,但迟迟不见下文。对此,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崇法认为,北京居住证制度出台难就难在其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面对大量的中央机关和央企,实际上北京市自己也“无能为力”。
袁崇法表示,总的来看,目前地方上还是处于出台“实施性意见”的阶段,来落实中央文件,相比去年“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但是根据袁崇法的观察,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各地改革不是以满足人口流动为目标,而是以加强城市管理为目的”。出发点并未考虑人口流动,在设置各种门槛时,也没有征求相应人群的意见。再有,对居住证的办理门坎,中央精神原本定的比较低,但现在各地门槛有“越来越高”的态势。
袁崇法批评了当前各地“偏好高端人才”的取向,他认为,一个城市的劳动力本就分层次,其劳动力结构中就需要包括高中低档的人才,现在一味要求高素质人才,就会使得很多高素质人才不得不被低层次地使用,“屈才”是一种浪费。
而在北京增加人口的来源结构中,包括市场途径和干部调动、国企招工这两大类,通过市场渠道而来的,没机会自然就会返回家乡,而通过政策落户北京的,全家老少都留在北京了,数量很大。但目前官方常常对市场渠道的予以歧视,而对后者优待,有失公允。
因此,袁崇法认为,如果施行积分制,首先应当做到广覆盖。一方面,北京要重点解决已经在京生活多年的人口,应尽快将其转为合法市民。另一方面,对北京人口组成中相当一部分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国家直接调动人员,同样应当实行积分制。北京从1978年到现在增长了一千五六百万人,其中一半是调动进京人员,他们一来北京就解决了户口问题,积分制推出后应当一视同仁。
然而,居住证制度和积分落户还未出台,北京今年就明确要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180万人。在这种背景下,各类控人手段层层加码,“教育控人”、“以水控人”纷纷应运而生。对此,袁崇法表示,北京的吸引力在于丰富的就业机会和高水平的公共福利水平,高于其他所有城市,因此人口肯定会聚集,人口疏导不应采用强制手段,并且“用行政权力遏制人口流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袁崇法认为,居住证的初衷是重点解决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两亿多人定居的问题,结束他们的候鸟状态,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却没有解决,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对于各地抬高的门槛和自主权过大的情况,袁崇法认为,应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在一个标准下设立差别”,区分特大城市、大城市等几档城市后,分不同档次实施,每档标准应统一。但现在是在“不同标准下设立差别”,地方的自由裁量权太大,“有的地方认就业年限,有的地方认学历,有的认能力,还有的认社保,标准混乱”。各地都是根据自身承担公共服务的财力来测算和划定门槛的,但是权力下放应有原则,比如将“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解释权交给地方政府等此类情况,就会产生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