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到欧洲考察,很多城市的道路用立方形或长方形的小石块铺成,一下雨,水很快就顺着石块间的缝隙渗下去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护地下水系的方式,这种方法国内也曾很普遍。我父母家在苏州,苏州以前也有许多街道是鹅卵石铺成的,不仅造价便宜、便于维护,而且美观防滑,更重要的是便于排除雨水。但是现在,苏州的大部分街巷变成了柏油马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道路硬化成为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实际上,这种现象是对现代化的误解,也是对城镇化的误解。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有人说是法制建设问题,我认为,根本是人的问题,即追求表面光鲜,缺乏生态意识。很多地方在发展中,生态资源被破坏了,原有的传统和文化消失了,千城一面、千镇一面,令人痛心!
再看农村,我觉得农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城郊的农村,另一种是大农村,即远离城市、以大田农业为主业的乡村。这两者的发展规律、建设都应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区分开来。城郊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应以农民居住地为根基,使其逐渐变成小城镇,这个小城镇是模糊城市与农村地区的中间地带,它与就近城市和周围农村的界限都不是那么分明。如果去欧洲会发现,很多地区城乡之间界限就不那么分明,农村生活混迹于城市生活之中。所以新农村建设不一定要改变或打乱它原本的生活习惯或传统,恰恰相反,某些地方特点应有所保留。
现在,我们常常在导向方面犯错误。比如搞试点,试点以后在全国推广却不考虑每个地区的地情。试点是什么意思?就是探索发展规律,看一种方式是否可行,这是一种原则性的可行,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原则不错,就要和当地的情况相结合。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要求“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我认为,应该是对试点经验的“原则”进行推广,因为经验不一定在所有地方都可行,而原则是持久的。所以,各地应该有各地的结合办法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试点经验。
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往往相伴而生。比如,我们国家曾提出通过刺激消费实现经济增长,让买得起车的人都开上车。有人质疑:这样一来,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会不会产生矛盾?我的看法是,不能完全地说是矛盾的,我们应该尽力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环境治理并不是单纯地回归原来的生态,而是要用智慧去克服、解决发展中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这方面的知识。我们要依靠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拉动消费的时候拼命地浪费,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资源的错误观念。
其实,发展经济可以在不浪费的条件下找到更好的道路。比如通过投资发展经济叫投资拉动,这是经济学中刺激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种手段。这种投资并非只投资生产和消费方面,还可投资解决问题方面,如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拉动经济,即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和技术。一些欧洲国家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经验。
政府招商引资就一定污染环境吗?我认为,在过去以GDP为标准、以拉来的外资多少作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时候,他就只能朝着这个方向走。这并不是我们政府官员的思想意识不够,而是政策导向的问题,是对官员政绩评估标准的问题。“评估标准”是关键,现在“标准”要把环境问题纳入其中,我相信地方政府会想出办法,朝着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互益的方向前进。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意识。我们的制度建设、生态文明能不能做得好,要看我们的观念、意识高不高。比如,买得起车的人在可开可不开车的情况下自觉地不开车,这就是一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