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保部官方网站发布新闻,宣布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媒体和网站纷纷发表了“时隔11年重启绿色GDP”“此前十余年无进展”等消息。绿色GDP之所以引发媒体的深度关注,是因为绿色GDP是当年横空出世、同时引发巨大追捧和争议,然后又突然消失的新闻事件。它的出现、消失和复出,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中国环保制度建设的一段重要进程。(4月2日 新华网)
所谓绿色GDP,其基本内涵是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予以扣除。这样一种核算方法显然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真实状况,也是环保制度建设与生态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据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介绍,绿色GDP研究项目早在2004年已经启动。时任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是绿色GDP的主要推动者。但是有关方面除了发布过一次正式报告外,没有对外公布绿色GDP数据。这难免让绿色GDP的关注者失望。如今,陈吉宁履新环保部长,环保部重提已经中断九年的绿色GDP研究,再次把绿色GDP摆上桌面讨论,值得关注与期待。
中央正在推行节能减排政策。2013年底,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是中央首次希望通过资源价值量化倒逼生态文明建设,这无疑与绿色GDP对资源环境成本的定价评估是高度一致的。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生态经济,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排除推广绿色GDP的阻力。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处于高资源消耗的粗放水平。为了保持GDP高增长,有的地方不惜大量消耗资源、恶化生态环境。表面的GDP繁荣局面,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还可能误导中央宏观决策,而不少地方还躺在充满环境代价的GDP政绩上沾沾自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层面看,用绿色GDP逐步代替传统GDP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发展方向,不可久拖不决。
发展生态经济、推广绿色GDP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但是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并不买账,仍然念念不忘传统GDP发展观。对此,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绿色GDP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绿色GDP到底怎样计算还存在争议。更重要的是,推广绿色GDP,需要扣除环境消耗分数,GDP增长速度会放缓。在政绩评价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拿什么展示政绩呢?搞绿色GDP是否会吃亏,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发展生态经济、计算绿色GDP仍然存在一些制度与观念上的障碍。
具体说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损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绿色GDP的统计机制目前并不成熟。环境消耗的损失尚难以用数据符号来换算,环境污染的评价有时还需跨越地域管辖的概念。比如,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跨越了吉林与黑龙江两省。再比如,河流上游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人们生存环境恶化。有关部门可以把环境污染的图片资料公之于众,但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却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衡量。再说,上游惹事,下游受过,还存在责任划分的问题。
而原有的GDP概念就是一种经济指标,它不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发展生态经济、推广绿色GDP,在扣除环境损失以后,地方GDP难免会缩水。然而,“以GDP论发展”的错误发展观仍然主宰着某些领导的思维。为了积累政绩资本,在短时间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上拉动GDP增长的政绩工程,尽管备受公众诟病,但是当下这种发展观念仍有相当大的市场。
因此,要发展生态经济,不仅环保部要重新启动绿色GDP,政府更要想办法排除推广绿色GDP的阻力。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绿色GDP的评价体系,对跨地域的环境损失与模糊数据如何界定有说法;另一方面,要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保持对官员考核的连续性与长效性,扣除官员的污染政绩,让他们体会到发展生态经济的好处,不能让核算绿色GDP的地方吃亏。总之,转变官员的发展理念,推广绿色GDP,不仅是环保部的态度,也是亿万民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