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节如约而至,围绕清明节衍生出的经济现象愈发惹人关注。比如,代客扫墓生意重现江湖,鲜花价格清明当天能翻两番,省内及周边自驾游走俏,某租车平台部分车型涨价幅度高达141%。(4月2日《法治晚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一年清明时节,清明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扫墓、祭拜这种自春秋时期延续下的清明习俗,蕴含着中国人最质朴的乡愁。通过外在的仪式,来缅怀故人,追忆先祖,进而达到对生命的感念,对自我清明的领悟。
然而,清明节中最质朴的乡愁却在悄然流逝。郑州兴起的代客扫墓业务,生意红火,代客哭坟业务,前景无限。清明祭扫,这种承载着情感积淀,蕴含着质朴乡愁的仪式,竟然能走向市场,而且很有市场,这是当前物质日益丰富的环境下,传统文化流逝的表现,而广大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流逝的“重灾区”。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对于生于农村,但不安于农村的年轻一代而言,远离故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或外出打工求职,或在外求学深造,一年的归途可能只是过年时的期盼,清明、中秋、元宵等节日,身在异土他乡已是常态,心中的乡愁也在悄然改变。就在今年春节期间,一篇《博士生回乡手记》在网络上走红,走红的原因就是博士那份纯粹的乡愁。博士眼中的乡村基础设施在日益更新,交通日益便利,但乡村最朴素的人情关系在发生改变,亲情关系仅仅维持在老一辈之间,“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春节、祭祀、葬礼成为亲人们在一起团聚难得的时机。博士眼中的乡愁很存粹、很真实,也道出了当前农村发展变迁的担忧。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年初在云南调研时提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留得住乡愁”。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整齐划一的别墅洋房,不仅仅是宽敞油亮的柏油马路,更多的是亲情能够在那里延续,文化能够在那里传承。
清明,是一缕乡愁,莫让这“缕缕乡愁”悄然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