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北京市幼升小、小升初教育改革赢得各方点赞:堵住了“条子生”“共建生”,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不过,为了进入这些好学校,很多家庭又购买高价学区房。这几年房市起伏,学区房却始终坚挺。一平方米学区房,动辄十几万元。北京如此,其他大中城市的许多家庭也面临同样的烦恼。(4月3日《人民日报》)
升学政策调整后,“就近入学”成为必须,户籍与学籍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那些原本片区内就有优质中小学的家庭自然无话可说,不过对户籍所在片区没啥名校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件是件麻烦事。面对高企的房价,一些家庭不得不提前“拼房子”,从而助涨学区房价让后来者望之兴叹。
“史上最严”升学政策固然堵住了后门,让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但背后也潜藏着诸多不公平,学区房终究非普通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消费,这不过是变相的“钱择校”而已。
探究房子因“傍上”名校而出现价格飞涨,既与优质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的不均衡有关,也与人们的教育理念相关,“谁争夺到好的教育资源就占据了竞争的先机”。“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这是一条被家长们视为真理的“成才链”,使得所谓的优质学校人满为患,教育带有了较浓厚的功利色彩。不难看出,只有尽快推进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具有福利性、教育性、公益性的社会事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寻求突破,着力提高教育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些业内专家建议,应采取成立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名校+新校”等多种形式,快速提升普通学校的教学水平,倒也不失为应急之策。教育资源均衡化工作不应晚于“就近入学”政策的推广,只有下决心推进教育资源均衡,才能让人安心于“就近入学”。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既然择校已成事实,我们就不能再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压制或是避而不谈,而应正视这种现象。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也许更值得关注。日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政府保证了充足的义务教育经费,使各校教学条件、教学设施达到了规范化,保障了每个适龄学生的教育机会均等,从而实现了“平等教育”。值得称道的是,上海对于“教育平等”贯彻得相当彻底,不许择校,不许办初中部,名额公开透明,全都做得比较完善,有效遏制了小升初乱象。南京市主动打破潜规则,对“择校收费”加以规范化,规定择校费不得超过1.5万元。对于学校所收的择校费,由政府将这些经费分配到薄弱学校,用来改善学校建设,从而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扩大学生家长们的择校范围。
无论是上海市采取“堵”的方式,还是南京市采取“疏”的办法,只要贯彻的彻底,执行起来不走样,都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处理办法。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相关部门能下决心推进教育资源均衡,明确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稳定改革预期,也许能给学区房降降温,也不再让人们为择校而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