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汽车在环境污染中应该承担多大比重的责任,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日益增长的汽车保有量,确实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坚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是汽车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而汽车企业则要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此外,政策给予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和导向,还远远不够。
潘家华表示,现在要实现城市的宜居、低碳,就必须对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其中,交通方式主要就是指汽车。从汽车本身来说,随着技术的进步,燃油经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节油性的提升。这就使得汽车保有总量越来越大,对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以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汽车产业的平稳发展仍将持续,因此要改善空气质量,就要求汽车产业内部做出革命性的调整和改观,让汽车这一主流交通工具,在兼顾便捷性的同时,逐渐突显出环保、低碳、节能的特性。
他认为,以中国的消费特点来看,汽车企业要从研发层面开始对消费人群分类,对不同的特定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潘家化分析,一方面,各汽车品牌都有相对集中的目标客户,这是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导向之一;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看到消费群体的变化,并且顺应形势,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研发不同的新能源汽车。比如未婚的年轻人群和老年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的中国人口中将占据较大的比重,这部分人群对于汽车的使用要求不高,但是市场潜力很大。汽车企业应该针对这部分消费群体,研发小型的新能源汽车。而对于已经有家庭,对汽车的空间、续航里程要求较高的消费群体,汽车企业就要研发出与燃油车性能相近的新能源汽车。
谈到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潘家华认为,可以分为几个层面:市场接受度不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程度很低,并且大多抱有怀疑的态度,需要进一步普及推广相关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缓慢,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担忧中,最多的就是充电问题,消费者无处充电,自然不会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不够,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导向的力度,以北京为例,可以实施新能源汽车不限行、不限购、停车费减半等等措施,才能把新能源汽车的优势突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