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日报道,继四川达州市环保部门官员抛出“熏腊肉致霾论”后,重庆市日前再次以环保执法的名义对“烟熏腊肉”开刀,引发舆论关注。新华社昨日也就此发表时评质疑,“传承了数百年的烟熏腊肉,竟要为当今日渐糟糕的空气质量负责”,并称“动辄拿厨房油烟、烟熏腊肉等群众生活中的问题来当致霾的‘替罪羊’,难免有避重就轻、敷衍塞责的嫌疑,引来舆论‘拍砖’”(1月26日 新华网)
时至年关,延续数百年甚至千年的“熏肉”习俗,竟在当下遭遇了“熏腊肉致霾论”,这也着实的反映了当前全国各地空气质量不高的事实,然而,以群众惯常的习俗作为造成“雾霾”的“真凶”,颇有种“一根稻草压死一头牛”的感觉。
不可否认,烟熏腊肉的确造成了空气的污染,但之于企业、私家车等废气的排放,这可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然而,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谁都懂,却不被某些政府部门拿来左右权衡。
群众熏肉年年有,不是今年才发生。为何以往相关部门不站出来,以“环保执法”的名义对“烟熏腊肉”开刀呢?是今年空气质量差过以往,还是去年熏肉比今年少呢?想必是当地的环保部门面对“雾霾”已再难找出新的空气污染源,只能拿“烟熏腊肉”说事,或者换种说法,原来的企业排污、汽车尾气等污染治理不是环保部门一家说了就算的,因此只有把群众作为执法的对象。而诸如“熏腊肉致霾论”的心理不是“孤列”,曾经发生的食堂厨房油烟致空气污染,更是让人对此种执法心理的啼笑皆非。
如果对“烟熏腊肉”执迷不悟,那必是陷入了“选择性”执法的误区。而之所以环保部门想当然的抛出“熏腊肉致霾论”,抛开自身原因不说,或许有着来自更高层的意志,但事实是,空气污染治理并非有着“等风来”的立即见效,也并非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式”,关键在于有关部门面对污染,有敢于正视的勇气,进而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化解。
“熏腊肉致霾”这问题上,先抛弃熏腊肉本身会造成空气污染不说,这本身让烟熏腊肉成为致霾的“替罪羊”就让人感到荒唐。相关部门抓小放大,舍本逐末的做法,可真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