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06 22:18:22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郑家侠
近日,北京市环保局公布了2014年治霾清单:全市2014年PM2.5年均浓度为85.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了4%。PM2.5一级优天数比2013年大幅增加了22天,达到93天;重污染天数由2013年的58天降至45天。(1月5日《新华网》)
晒成绩单,好骄傲。这个“治霾成绩单”有多少“含金量”呢?
治霾不是“字面”这么好看,也不是几个数字可以总结。“清新的空气蓝蓝的天”,这是切身感受,市民有无此感受呢?北京市是雾霾“重灾区”,现在可能雾霾不再那么重了,但远远没有到报喜的时候。
雾霾不是一处制造的,也不是一时治理的,而是一揽子综合治理达到一揽子“达标”;目前北京治霾更多是“权宜之计”。比如暂时强制关停高污染企业,暂时强制进行汽车限购,强制外来的汽车越过北京城,强制提高停车费等,这些都是暂时性的人治雾霾;一旦高层减轻对北京市治霾压力,北京市雾霾十有八九要“旧病复发”。北京市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也是字面说道有余,问责问罪不足,治霾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治霾是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减少城市雾霾固然要全国治理,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全民治理”,譬如城市立法竖立高新技术产业门槛发展,对以往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要彻底关闭,对于重工业产业要环保型“技改”,从产业体系上消退雾霾之源;譬如立法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普及,立法给汽车尾气“戴口罩”;或如立法推进秸秆禁烧,加快农业现代化流转、整合、高端进程。
当蓝天绿水空气清新回归时,人们一定会欢呼。这一天到来之前,请勿急匆匆晒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