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2015年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我国老龄产业蕴含着巨大潜在市场。近日,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社科院城环所原所长牛凤瑞就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的发展撰文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将由家庭养老为主向多样化养老模式转型,社会化养老水平和比重逐步提高将是未来的趋势。
社会化养老包括社会养老保障、公办机构养老、民办机构养老、慈善机构养老、老年互助养老以及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以老养老包括保险养老、储蓄养老、以房养老、互助和自助养老等形式。所有的养老形式都离不开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的有效供给,即老龄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所谓老龄产业是指为老龄人口提供的服务,满足老龄人口特殊需求的产业。老龄产业是一个内涵广泛的产业,包括满足老龄人口颐养、护理、康复需求,满足老龄人口休闲、旅游、健身、兴趣爱好、发挥余热的需求,以及老年金融保险、老年地产等服务型产业,也包括老龄人口专用品制造和老龄人口专用设备、设施建造等。需求决定供给,市场要求决定产业发展。老龄社会为老龄产业提供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在老龄社会,老龄产业是具有极大成长性的产业,是朝阳产业。
老龄产业服务对象是老龄人口,具有公益性质,高盈利的概率较小。特别是在发展初期,要有必要的产业用地、产业投融资、产业税费缴纳等方面的激励和扶持政策,要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规范。政府对老龄产业规范应更多地着力于为产业发展构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做好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推进老龄产业健康发展是破解未富先老的必然选择,也是老龄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但不等于否定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不等于减轻政府和家庭的养老责任。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双轮驱动,以及社会意识的转变是应对老龄社会的国家战略。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的竞相发展,相辅相成,才能满足老龄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才是应对老龄社会策略的要义所在。老龄事业的高度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但公共财力总是有限的,而且要在“五位一体”的发展中统筹安排,而养老只是民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老龄事业对应的是公共资源在养老上的配置,老龄产业对应的则是社会资源对养老的配置。两者有共性,也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