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 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解读专家:
牛凤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
习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可以视作一个总动员令。他是希望京津冀各自抛开“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不再囿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而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从一加二大于三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好地推动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能够达到整体的效益最大,各自也获得相应的发展利益。这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
实际上这是要求地方政府在考虑问题时,不能光考虑自己,要换位思考,只有平等互利才有持久的合作。在中间层面上破除思想方法上的误区,非常关键。
七点要求中,第二点和第七点尤其重要。第二点是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即突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合作共赢,持续发展。第七点则是倡导通过市场来调整,而不是走原来的老路,让中央来作指示、当裁判。各方都有利益诉求,必然是平等互利的博弈谈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中国毕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体制,诸如京津冀这样区域之间的关系,如果中央领导重视了,就更容易推动一些。因此,习总书记的总动员令,不仅给出一个大的战略方向,也会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
实际上,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土局成立伊始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京津唐国土规划研究。所谓京津唐国土规划,其实就是立足于京津冀一体化这一理念而展开。彼时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中间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反复,主要是客观条件的影响,包括体制条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这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回过头来看,最初我们确实不具备进行一体化操作的条件,而且1980年代初,我们刚刚进行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可以更多地通过中央的指示和文件来实现两市一省的资源配置,并不真正需要所谓的“一体化”。
从全国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是经济社会发育水平最高的三个城市群,特别是京津冀,虽然现在整体水平还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但京津冀人口占全国的8%,GDP占全国的11%,近九分之一,无论从经济总量看,还是经济密度看,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同时京津冀地区过去也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共和国首都所在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三地各自的经济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者之间本应是经济上互相融合,优势互补的,但是省域之间行政壁垒竟然使得“1+1+1<3”。
雾霾是一个契机,实质上正如习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这样才能打通发展的大动脉。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实施阶段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习总书记的指示,正是适应了这一客观要求,是因客观问题而生,而且不仅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看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