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浦江县城管执法人员在水晶城对面电信公司附近,对一流动摊点进行执法时,引起多人聚集围观。混乱之中,摊主用小刀捅向其中一名执法人员。目前,受伤城管已住院接受治疗,而伤人小贩已被派出所民警带走调查。(9月11日 中国新闻网)
听惯了城管打人,却未曾想城管也“被暴力”了一次。“摊贩用凶器打城管,场面好壮观,路都堵了……”这是时间发生时旁观者发出的微博。有网友心疼百姓的生活艰辛,摆摊不易;也有评论称流动商贩影响市容、阻碍交通,城管查处理所应当,继而为被打城管鸣不平。无论是百姓的热议,还是城管曾经被贴上的“暴力”标签,实则反映了城管的市容市貌管理难题,折射了十余年“猫捉老鼠”一般城管与商贩之间难解的“乱麻”。
面对诟病多时的“暴力执法”,诸如浦江县城管被打事件,现实中的“暴力抗法”愈演愈烈而逐渐备受关注。从06年北京城管队长的意外死亡,到今年8月海口城管在制止违建过程中遭到暴力抵抗,再到此次浙江的暴打城管,纵观一系列的暴力抗法,不免引人深思,原本糊口谋生的商贩缘何成为“暴徒”?
商贩打城管,首缘于“弱势群体”的身份。手持综合执法权的城管所面对的基本是社会底层收入低、保障少、法制意识淡薄的弱势群体,相对的“弱势”本身不仅受到同情,让大众深感其生活不易,也让摆摊经营成为其鲜有的谋生手段而被迫为之。当然,更有少数以其“弱势”身份自居而主动抗拒城管执法的情形。面对城管要剥夺其谋生之道,“揭竿而起”成为了无奈之下的选择。
商贩打城管,也缘于城管的“暴力执法”在先。曾几何时,“暴力”成为城管的“家常便饭”,继而引来“城管之歌”广为流传,城管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大跌。正是在各类暴力执法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商贩也选择“以暴制暴”,以暴力抗法对待城管的执法。继而陷入了难解的“死循环”。
无论是弱者身份,还是对暴力执法的反抗,其背后的实质仍然是城管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难题。立法不明、权责不清,最终导致了城管负担越来越重,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管理不善、绩效激励不足,同时雇佣大量“临时工”解决人手问题,但队伍素质却参差不齐,执法水平也有待提升。城管的“痼疾”不除,城管与商贩之间仍然是对立关系,难以和解,且问题将逐步扩大。
“冤冤相报何时了”,原本形容世仇的武侠小说片段,却成了城管与商贩之间难分难解的谜题。如若不从法律和制度的本源上着手,这段“恩怨”想必难有尽头。我们当然希望无论是城管还是商贩都能摆脱“暴力”的标签,我们更期待看到在体制机制理顺的前提下城市管理的有序、和谐,百姓生活的喜乐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