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14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再次成为热议主题。但释放区域经济发展红利、把握协同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都绕不过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可持续。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不是新的议题,据北京大学秘书长,发展规划部部长杨开忠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数次提出协同发展的口号。第一次八十年代初,就提出过京津塘发展;第二次十一五规划中,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在经历了反复后,以失败告终。杨开忠认为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进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模式。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便是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我们整个国家来讲,现在的水资源利用的缺口,供需的缺口已经高达8%,500亿立方,我们每年的水资源的需求总量是6000多亿立方,如果用水的效率不提高,2030年这个缺口会达到38%”韩俊介绍说。
据悉,城镇化率每增长1%,导致农业用水量降低0.7%,我国农业用水占到62%,河北的农业用水占70%。中国生产一公斤的谷物大约需要0.96立方米的水,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对此韩俊称我国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系数如果从0.5提高到0.62就可以省下300亿立方米的水,而目前河北每年地下水的超采大约是56亿立方左右,所以改善农业水资源的管理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过程中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数据显示,河北现地下水开采总量为156亿立方米,超采56亿立方米。30年以来,河北累计超采达到了1500多亿立方米,超采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今年中央财政拿出63亿,在河北实施地下水超采的综合治理。
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农业为重的河北省,据专家分析,现阶段北京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了本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000年到2012年,北京人口增长了700万,北京的用水量却从40亿立方米减少到36亿立方米。虽然北京的节水在改善用水结构方面有很大改善,但经有关部门测算,过去15年,北京的地下水降低了12米。而北京水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为1600万,目前超载2100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定要解决水的问题,要抓住严重缺水和粗放用水的主要矛盾,大规模的推广节水改造的技术、调整产业的结构、完善用水价格的调整机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韩俊提出用市场机制实现生态文明有效建设。
山西清徐县实行水包产到户的试点试验,明晰农民对水的初始的产权,搭建水权的交易平台。也就是说,农民的水用不完可以转让,农民自己成立用水协会管理用水。该县去年的地下水位提升了1.76米,一年节约了2029万立方米农业用水量。
“现在的京津冀地区已经探索出工程节水方案,中央财政向河北投63亿资金实验综合性节水的措施”韩俊直言,“说如果不节水的话,我们解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