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 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解读专家:
李兵弟: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指导思想——协同发展。针对京津冀的发展,我认为,我们已经走了30多年要素向大城市集聚的发展之路,现在可以说大城市发展相当有规模了,各类发展要素和城市功能都在狭小的都市空间高度集聚。我们在享受着要素高度集聚的效益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日趋严重的都市病,问题严重的是——这一趋势还在继续着。要素集聚是国际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避免都市病的严重冲击。在未来的都市空间发展引导上,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三大都市群,不能继续强调要素过快地继续向大城市集聚,而应当强调发展要素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均衡配置,强调城市功能要素的高端提升。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特大型复合功能型城市,其未来发展目的非常明确。其一,充分发挥大国首都的作用,有重点地参与国际性、全球性的城市竞争;其二,增加国际城市的多元承载力和社会包容性,既发挥中国东方古都的独特魅力,又争取更多的国际型功能组织的作用;其三,发挥地域性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不与周边地区争资源、争要素、争职能,以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其次,要有科学的功能组织,即功能高端。特大型城市或者叫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必须走高端发展路线,竞争的对象不是周边地区,发展的重点应当在创新性的、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功能高端就是必须要注意把政治、文化、科技等城市功能保留好,维护好,从一般性的制造业、物流业中退出来,同时发挥核心城市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的资源优势,敢于将优质资源向周边地区外溢,不断创新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元高端业态,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引领作用,协同并带领周围各类城市有特色的发展。
第三,要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如大中小各具特色的城镇、多种类型交通工具的组织、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区域性的服务型功能支撑能力的建设等,这包括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共用。现在行政主导的各类园区设置过多,不一定非得划地域办产业园区,可以探索依托乡镇、政府指导、企业投资、农民入股的联办、共办产业园区联合体。建议在特大城市周边的一些城镇设立特殊的产业政策区,优先准予或者吸纳临近地区的城镇参与、大型企业参与,将周围的特色功能组织起来,形成共同发展合力。
第四,要有良好的生态布局。包括生态环境的统一规划,生态修复项目的统一布局、审批、实施,生态绿地空间的统一组织,也包括绿色发展、环保标准的统一。如果说在一个空间密集的地区内环保标准都不同,就很难形成协调统一的发展。
第五,有效的城市管理。包括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城镇社会治理结构改革,让我们的城市安全、发展稳定,让我们的社会、老百姓安宁,让我们的发展建设绿色、低碳、循环,让我们的城市管理公平、效率。
第六,要有繁荣的乡镇。日益复杂庞大的特大型城市是很难独善其身的、自我满足的发展,必须要有周边地区小城镇和乡村的拱卫与功能扶持。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给小城镇一定的重点发展期,通过明确大城市疏散功能与小城镇产业引入机制相结合,打造富足小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让县城发展、让县域经济发展、让农民富足、让农村平和,让我们的特大城市率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