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曾被寄予厚望的曹妃甸工业区,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境,截至目前,曹妃甸成立之初所规划的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并未如预期般繁荣起来。有报道甚至称,如果曹妃甸能撑过这几年的艰难期,也许还有重新崛起的可能;如果撑不过去,曹妃甸或末日已到。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在唐山曹妃甸开发区设立伊始就数次受邀前往。作为区域经济专家,他曾就自己的研究和理论向曹妃甸提出不少建议;如今他再次就曹妃甸困境根源及转型之道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妃甸前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投入而形成的融资债务,正迎来偿债高峰,曹妃甸资金链压力日益严重。身处其中的企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由于产业大环境等因素,曹妃甸产业聚集的明星——首钢,已经连年巨亏,搬迁至曹妃甸后累计亏损超过百亿。
自2006年起,肖金成曾先后数次到访曹妃甸,对于曹妃甸早期的规划设计较为了解。他认为,通过前几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如今的曹妃甸正面临资金回笼的巨大压力。从规划之初,填海造田就是曹妃甸的主要工作之一。截至2010年,曹妃甸已填海造田170平方公里,而按照规划,未来将达到300平方公里以上。“围海的规模比较大,而这种围海造陆确实投资很大,而且这种投资短期内很难收回来。”肖金成说,填海造田不同于传统的搞房地产等方式,无法通过拍卖土地迅速回笼资金。
肖金成认为,像曹妃甸这样的工业区,围海造田的规模不宜太大,利用海岸线边上的荒地做基础设施建设反而可以较为快速的转化为工业用地,且成本相对不高。即使土地价格偏低,一时难以回笼资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土地税收等渠道实现财务平衡。
肖金成指出,中国的很多开发区都存在模式趋同、定位模糊的问题。一些地方只看到增长的潜力和市场需求,而不考虑成本,认为投入多少钱都不会出问题。但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如果经济能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那么相应的困难可以被克服,但未来具有不可预测性,产业规划应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
对于曹妃甸的转型阵痛,肖金成建议,首先应该收缩,不能再继续铺摊子了。对于已经形成的建设用地,应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尽快吸引产业入驻。这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平衡,等到下一轮投资高峰时,困局会迎刃而解。他说:“但是目前,可能还得面临一段时间的阵痛期、调整期,各方面压力都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