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省会城市拟建55个新城新区,其中一个城市就要建13个,“空城”“睡城”“死城”等现象频现……记者从19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新城新区发展论坛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日前调查显示,90%的地级市正在规划新城新区,部分城市新城总面积已达建成区的七八倍。(4月21日 新华网)
关于“造城热”曾有这样的描述:荒草丛生的工业园区、夜晚一片漆黑的居民小区、常年寂寥的新建城区……一幕幕场景,诉说着“造城热”之痛。根据日前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拟建55个新城新区,其中一个城市就要建13个,“空城”“睡城”“死城”等现象频,盲目“造城”之风盛行,劳民伤财、遗患甚多,群众于此可谓怨声载道。
不口否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适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条件成熟的范围内造城是理所应当、无可厚非的,但是,罔顾发展规律,规划无序的“盲目造城风”可就大错特错了。
盲目造城、滥建新区的做法,既违背了客观规律,又忽视了地方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其凸显的矛盾更是不容忽视,一是盲目“求大”“求新”,“大城小区”大同小异,甚至同一城市数个新城功能重叠、重复建设,导致了服务业发展成本过高;二是密集投建,多头竞争。城市“摊大饼”带来的路网交通投入不菲,为招商引资和城市的后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三是土地持续走高出售,“空城”“睡城”等现象却大范围存在,地方发展陷入了“土地财政”的怪圈,经济发展方式与实际脱节,民生工程亦陷入困境。
其实,从本质上讲,“造城”之风就像一面棱镜,不仅反映出了个别地方单一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更是把些许领导唯GDP论英雄的“跑偏”政绩观展露无遗。一些领导重面子轻里子,热衷于大拆大建、造声势、图虚名,动不动就要给城市冠以一抹多的“名片”,“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市”“都市后花园”等等不一而足,各种各样的“地标建筑”“政绩工程”也横空出世,自然在短期内拉高了GDP,他们便可将其当作自吹自擂的“政绩砝码“。可把心思全然用在了政绩工程上,忽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不利于当地产业的良性格局,更不利于长期、有效的保证群众的根本利益,从长远上讲,实在是不务正业之举。
习主席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盲目“造城”这样的跑偏的政绩观与当前所倡导的发展理念格格不入,要及时刹住,正确引导;同时,这也提醒着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理清发展思路,须知,唯有实实在在的务实举措方能取信于民、普惠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