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为了治疗北京的大城市病,这是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如果决策机构没有从减少自己的福利和便利做起的决心,而是单纯指望别人不贪恋北京的好处,北京城市规模的饼只能是越摊越大。
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为了治疗北京的大城市病,这是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但是,一体化能不能治好北京的大城市病,还得先看一看北京大城市病的病根在哪。
稀缺资源过度集中当数北京的第一大病根。单从投入的角度讲,北京不仅是北京人的首都,更是全国人的首都。除北京市投入的各项建设和福利资金外,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事”中,中央财政在北京有天量的投入。在持续“偏爱型”的投入模式下,北京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文化、体育、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如果北京相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准继续保持当前这种绝对优势,想剥离北京的人口几乎没有可能。比如,去年就有毕业生花70万元的代价去买一个北京户口。
扎堆效应下形成的产业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北京的第二大病根。尽管北京在2012年底前就有近10万家企业,但北京同时也有天通宛、回龙观以及通州等全国的最大的睡城。城市规划理念的错误,造成了北京人生活、商业、就业都在不同的区域。金融企业都集中在金融街;高科技企业都集中中关村;央企总部都集中在二环路;广告企业都集中在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附近;高端商业都集中在CBD。2013年,北京的人均排名全国第二,而与此同时,北京的延庆等6个远郊区县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城区的出租车司机大多是大兴、房山、怀柔的居民或农民。在北京原住民尚需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北京剥离大量产业到津冀地区很可能只是一个设想。
“民生政策”下过低的交通货币成本是北京的第三大病根。不算时间成本,只算货币成本北京的交通成本是全国最低,其代价是纳税人要为其支付高昂的补贴。由于交通成本过低,跨越大半个城区去工作的现象,在北京非常普遍,一些人用在路上的时间甚至超过半个工作日。近两年燕郊等环北京房地产的发展,甚至让住在河北,工作在北京成为一种常态。这不仅加大了北京的交通压力,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而且活在路上的状态会让人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现在包括北京环河北的区域都在呼吁建设轨道交通,把地铁通到河北。事实是通往周边地区的交通越便利,北京城区的交通压力会越大,因为大量的人流最终都会汇聚到城区的交通工具上。只有把对交通的暗补,变成对市民的明补,让居民对远距离上班花钱心疼,不再横跨北京去上班,才会迫使用工单位向劳动力集中的区域迁移,解决睡城问题。
剥离低端产业只是北京一厢情愿的想像。事实上,北京服务业GDP的占比已经达到了80%。除部分高端服务业外,大部分是因人而生的餐饮、美容、保洁等所谓低端服务业,这部分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最多。但是,这些行业的存在说明其是有市场需求的,如果在人口没有大量减少的情况下,把他们剥离出去,那让还住在北京的人到哪去吃早点,到哪去买菜?
只有剥离北京“特供”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让北京的稀缺资源逐步分散到全国各地,缩小北京和周边地区的资源差距,才能真正减少人口和单位留在北京的意愿,北京的大都市病才能够得到根治。如果决策机构没有从减少自己的福利和便利做起的决心,而是单纯指望别人不贪恋北京的好处,北京城市规模的饼只能是越摊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