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北京第一批外迁公司有207家,主要涉及化工、建材、铸造等门类。目前名单已经通报给天津、河北等地。对接的流程是北京市提供外迁企业名单,由天津、河北等地在名单中甄选。如果对接意向确定,由当地政府部门和北京市发改委完成对接。由于上述企业大多为“三高一低”企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尚未出现对接成功案例。(4月9日沈阳网)
将大批“三高一低”企业迁入天津和河北,首都的灰霾必将缓解,可天津和河北人民会答应吗?如果这就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恐怕很难顺利推进——谁也不是后娘养的,“京津冀一体化”绝不能是“污染一体化”。
想想空气质量已经十分糟糕的河北多地,这样的消息无疑令人担忧,因此河北、天津两地政府在甄选企业时的审慎与迟疑并非多余。在打破GDP崇拜、加大环境治理的背景下,“三高一低”企业在哪里都不受待见,当地恐怕也有一批亟待淘汰与转型的烫手山芋,此时如果再慷慨收入一批,无疑是极大的乱作为,也是对当地百姓的不负责任。
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可见,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是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而当下“打包甩垃圾”的做法无疑与这一要求相悖,甚至有明显的歧视意味。此外,行政力量主导的企业搬迁,本身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极容易水土不服。
北京的“大城市病”多年难治,绝非“京津冀一体化”可以轻易化解,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去中心化”,恐怕很难真正取得成效。放眼世界,首都不必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更不必集中如此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而一体化所要解决的,恰是功能过于集中的问题,这意味着北京必须让渡一部分难以割舍的利益,将功能精简作为改革重心,如此才能在对接时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此外,还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削弱捆绑在户籍上的福利,使近水楼台不再有利可图。
真正的一体化,必然是优质资源的双向流动,唯此才能互补共赢,顺应市场规律。有舍才有得,显然有些人的思路必须要改变了……